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探路十三五 探路十三五
十大民生熱點對話“十三五”:治霾治堵出路在哪?
“我將酒店改建為養老院后,很多人說我腦子出了問題,但我認準了要搞養老,因為我也會老的。”
——北京市豐臺區鐵匠營街道養老照料中心院長王建良說。
養老:不該為床位揪心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時代,公辦養老院人滿為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公辦養老院為何“一床難求”?在老齡化日益嚴峻的當下,養老如何破題?
主持人:從目前情況來看,在大中城市,公辦養老院床位緊張,尤其是一線城市,幾乎“一床難求”。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周潤健(新華社天津分社記者):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問題主要集中在市區。這些地方交通便利、醫療資源集中、社會養老需求大,公辦養老院價格也比同等水平的民辦養老院低,加上老人對政府辦的養老機構更加信任,所以“一床難求”問題比較突出。
黃元龍(浙江省民政廳社會福利與老年服務處處長):“一床難求”實際上是個偽命題。養老機構有其自身特殊性。因為床位是有限的,而且替代率比較低,住滿后,后來者想入住,就得等候。這不光在我國,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如此。
去年,浙江省養老機構入住率在66%左右。為什么還有空置?一方面,是因為這幾年養老機構大發展,而養老機構要住滿一般需要七八年,一個大型養老機構5年內入住率能到50%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另一方面,是因為還有不少養老院,特別是農村養老院條件較差,雖有床位但很多老人不愿意去。
方嘉珂(天津鶴童養老院創始人):國家投資興辦養老院的初衷,是要起“托底”保障性作用。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大多數公辦養老院把收住人群鎖定在生活自理、能歌善舞、吟詩作畫的老年群體上,那些無權、沒錢但真正需要幫助的老人自然“難求一床”。
主持人:對于在地理位置、服務、收費等方面存在優勢的公辦養老院,導致“一床難求”的原因之一是對收住的老年人沒有明確的身體狀況、經濟狀況的界定。
方嘉珂:應該公開入住公辦養老機構者名單,不能再冒用納稅人的錢來贍養健康、低齡、生活自理的老人了。
周潤健:作為“保基本、兜底線”的公辦養老院,應當提供救助性和保障性的基本養老服務,服務對象應當是三無、五保、高齡、失能、失獨等存在特殊困難的老年群體,回歸“保基本、兜底線”本位。
方嘉珂:社會福利院、敬老院應就地轉為“民辦非”登記,變政府事業單位的財政撥款方式為向貧困、高齡、失能、臨終狀態的老人購買服務方式。同時,要培育和興辦專門面向貧困、高齡、失能、臨終狀態老人的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
柴海燕(杭州市雍柏薈老年護養有限公司副總裁):公辦和民辦養老機構仍舊存在定位不明確不清晰的問題,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政府在其中應該起到的作用是托底,而把其余市場份額歸還市場,讓市場來自由選擇和充分競爭。
主持人:公辦養老院排長隊的同時,民辦養老院卻遭遇“住不滿”的窘境。市場潛力巨大的民辦養老院緣何遭遇“成長煩惱”?
張文革(天津市龍福宮老人院負責人):公辦養老院是政府“親生”的——土地是無償劃撥的,房子無租金,員工工資由財政撥款,水電氣暖都不是按市場價格上交的。反觀民辦院,這些費用都要算進運營成本中。僅房租一項就占掉一半的收入。
周潤健:最近我在天津一些民辦養老院采訪時了解到,除了持續上漲的房租給民辦養老院帶來生存壓力外,養老護理員崗位招工難、留人難也是民辦養老院的一塊“心病”。
張文革:養老護理行業確實很辛苦,臟、累、苦、待遇差、工資低不說,有時碰到那些脾氣古怪的老人,確實很難伺候。近兩年,雖然我們在努力提高工作人員待遇,但很多人最后還是選擇了離開。
李久茹(天津市勁松養護院院長):由于人手短缺,民政部門組織的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培訓我們很難派人去參加。
方嘉珂:雖然全國各地現在都在努力實現100%持證上崗的目標,但目前的情況是培訓一批走一批。
張文革:近年來,為鼓勵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國家和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有些政策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傅企平(全國人大代表、寧波滕頭村黨委書記):要避免養老院“公熱民冷”的現象,關鍵還是要錯位發展,養老需求的層次結構不一樣,民政部門應該積極引導,按照不同層次需求來開展養老院建設,滿足養老群體的個性化需求。
整理:周潤健 商意盈;主持人:姜磊
編輯:趙彥
關鍵詞:十大民生熱點 十三五 治理霧霾 治理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