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探路十三五 探路十三五
十大民生熱點對話“十三五”:治霾治堵出路在哪?
“沒有穩定的就業,發展注定不可持續;沒有高質量的就業,百姓注定不會幸福。”
——在談到“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就業優先戰略”時,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這樣說。
就業是民生之本
新常態下,經濟在轉型,結構在調整,一些過剩產能必須壓減,不少傳統行業正在興起機器換人……這些都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就業面臨的新形勢。它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又該如何保衛我們的就業?
主持人:請問,各位對當前就業情況有何見解?
羅明忠(廣東勞動學會副會長):2015年經濟下行壓力巨大,各項經濟數據指標基本呈現增速放緩的態勢,但是,就業指標還不錯,超額完成了年初定下的任務。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在同樣的GDP增速下,服務業對就業的貢獻比第一、第二產業都更為突出。因此,雖然GDP增速放緩,但構成改變了,這對穩定就業形勢作用巨大。此外,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時,各地都實施了積極的就業政策,尤其是大力推動“雙創”,也為就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駿勇(新華社江蘇分社副總編輯):就我的觀察,現在就業形勢總體還算平穩,保持動態的大平衡格局。比如江蘇實施了新一輪促進就業創業政策,2015年城鎮新增就業1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在3.1%以內。當然也不能說沒有壓力,主要是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近年來,用工成本持續增加,技術升級加快,出現機器換人趨勢,一些技能水平有限的產業工人就業受到一定沖擊,但高素質勞動者、高技能人才依然缺口巨大。
葉含勇(新華社四川分社成都記者站站長):我對成都的情況比較了解,就說說成都的情況。總體上,就業形勢穩中有升,但壓力仍然較大。具體來看,有這么幾個特點與難點:一是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但企業的用工需求與求職者就業意愿、技能狀況存在結構性矛盾。二是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結構調整引起區域性、行業性就業變化將更加明顯。比如2015年成都市工業新增就業的產業占比下降達7.38%。三是更多的農民工選擇就近就地就業,2015年,全市勞務輸出同比減少7.71%,這既是注入成都發展的一股新力量,也為成都的就業形勢帶來了壓力。
主持人:“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速換擋、化解過剩產能、結構轉型升級等因素,對就業的影響大嗎?
沈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這些變化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征,也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主要趨勢,不可能不對就業形勢帶來深刻影響。我覺得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速下行導致就業崗位收縮。我國GDP上升一個百分點可以拉動130萬~150萬人就業,反之GDP下降一個百分點必然會導致就業需求下降。盡管國家已充分權衡了經濟增長與保障就業的關系,但經濟增速放緩將對就業空間拓展帶來一定難度。
二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來就業新機遇。以江蘇為例,2013年全省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45%,此后逐年遞增,這表明江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了初步成效,整體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態勢非常明顯。這對就業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來新契機。
三是新動力對人才素質帶來新挑戰。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長期性,創新驅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在目前轉型升級初期,會出現需要就業群體的能力與經濟發展匹配程度不升反降的現象,就業難度可能在短期內加劇。
李倩薇(新華社四川分社記者):沈廳長的分析非常全面。就我自己所見,我覺得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可能造成隱性失業顯性化,部分困難企業分流的職工年齡偏大、技能偏低,對新興產業適應能力差,轉崗就業難度大。同時,新成長的知識群體供求不匹配,一線技工和青年普工長期短缺。總體來看,就是就業結構性矛盾可能會更加突出。
王駿勇:我對這種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也深有體會。比如建筑業,去庫存壓力大,新開工項目減少,對建筑工人的就業影響將是較大的。但是經濟的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就業也要隨之調整,可能淘汰下來的一批建筑工人,又轉移到了其他行業、領域。這會有一些陣痛,但總體來看是可控的,會呈現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
主持人:機器換人會成為一個更大的潮流嗎?它對就業尤其是農民工就業的影響如何?
沈健: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特別是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機器人生產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從事簡單操作的低技能型的勞動力,這應當是時代發展的一個潮流。
羅明忠:機器換人確實是一種大趨勢,對于企業而言,它一方面降低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勞動效率。機器換人是會造成部分勞動崗位的流失,個別行業甚至會出現相對高比例的流失,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工人可能只是轉崗,并不一定都是失業。
再仔細分析機器換人,換的主要是什么?一是重體力勞動,二是簡單重復的勞動工序,三是高污染、對人體有害的高危作業崗位。這些都是社會和技術的進步。從事這些工作的大多是農民工,他們的就業必然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機器人是要靠人設計、開發、操作、維護的,隨著機器人的大量使用,新的就業崗位也將不斷涌現,如果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等途徑,提高他們的技能,那么機器換人至少對部分農民工的就業不是擠壓,而是提升。
葉含勇:我對機器換人有一點不同看法,我認為它不會快速蔓延開來。機器換人首先是一個人工成本與機器成本相比較的問題。如果就業形勢不好,人工成本低,企業可能并不會選擇機器換人。此外,機器人技師、工程師的短缺,也是機器換人的一個制約因素。
主持人:總體上看,“十三五”期間就業形勢與此前相比有新的變化。基于此,各位對“保就業”有何建議?
葉含勇:保就業,每個人自己肯定都會想盡辦法,提建議主要是對政府而言,政府應該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在成都,政府主要是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最近又印發了《關于深入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加快打造西部人才核心聚集區的若干政策》,打算通過多種途徑,鼓勵人才聚集,形成創業高地。這對于穩定就業能發揮基礎性作用,也是政府應該做的。
黃浩苑(新華社廣東分社記者):我認為保就業,政府最該發力的環節是工人培訓和職業教育。不管是機器換人、結構調整還是化解過剩產能,一些崗位流失是必然的,但崗位流失不等于工人失業,他們完全可以轉崗。這其中,關鍵就是技能需要更新、需要調整。但工人僅僅依靠自己實現這個轉變很難,政府在其中必須要有所作為。
羅明忠:做好培訓工作確實是很重要,我認為除此之外,還有兩個方面十分重要。第一是降成本,努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第二是搭平臺,人盡其用。政府對就業大局的把握非常重要,一方面掌握市場的變化,及時發現崗位流失的情況和市場新需求的出現,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勞動者的轉崗需求。通過搭建平臺,促進信息的有效對接,減少盲目流動,對穩定就業也十分關鍵。
整理:王駿勇 葉含勇 黃浩苑 主持人:高遠至
編輯:趙彥
關鍵詞:十大民生熱點 十三五 治理霧霾 治理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