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全國政協委員謝正觀:街區制更適合中國人的生活
對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謝正觀表示,方向是正確的,應在我國逐步推廣。他還表示,我國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探索建設開放式小區。比如四川省宜賓市萊茵河畔小區,其內部建設了可以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車輛可以開進開出,街道兩旁商鋪林立,高密度的窄幅馬路有效緩解了交通擁堵,受到了居民的歡迎。
謝正觀
小區封閉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交通堵塞和功能分割,并影響了城市的活力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謝正觀表示,城市活力與服務業是否發達密切相關。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顯示,2015年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剛剛超過50%,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提倡街區制,有利于促進城市服務業的發展,方便居民生活,還能促進就業。
很多人擔心小區開放后的安全問題,謝正觀認為,這是因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沒有給人們提供充分的安全感,所以人們才將安全感寄托在圍墻或鐵柵欄上。這些問題解決了,再通過社會自身的調適,居民的安全感會明顯提升。
“其實,街區是中國的傳統,封閉式小區才是舶來品。我們引入了西方城市規劃的模式,但沒有引進好的理念?!敝x正觀介紹,1977年世界建筑師大會上通過了《馬丘比丘憲章》,這個憲章提倡建設開放式小區,強調城市與其周圍區域之間基本的動態的統一性,要明確鄰里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以及城市結構單元之間的功能關系,避免城市模塊之間的阻隔;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并將城市的人文關懷作為城市規劃的基本任務。這些好的理念值得學習。
“然而,我國很多城市多年來已逐漸失去了過去那種守望相助、和諧共處的鄰里關系。我們同時看到封閉式小區不僅沒有改善人際交流,反而加劇了不同收入、不同階層、不同人群之間的冷漠與阻隔,影響了社會的和諧。這種狀態下,人們對周邊生活空間,甚至對社會很難有共同的歸屬感與安全感?!敝x正觀說,總結歷史經驗和現代城市生活現狀,街區更適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更貼近百姓的生活需求。
有人認為,直接開放現有小區,將原本屬于業主共有的“公攤”部分用于公共交通,違背了物權法。對此,謝正觀建議,可先從機關企事業單位家屬院或老舊小區著手,逐漸摸索,再擴大到商品房小區,并在今后城市規劃中加以推行。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謝正觀 街區制 小區開放 全國政協委員 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