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擊楫勇進在中流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改關鍵之年工作述評
給人民更多獲得感——社會體制改革著力推進
“一個好的社會,既要充滿活力,又要和諧有序。社會建設要以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在體制機制、制度政策上系統謀劃,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堅持群眾想什么、我們就干什么,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項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統一。”——習近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改革的奮斗目標。社會領域改革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連,要通過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
一年來,黨中央進一步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不斷推出新政策新舉措,為百姓送去改善民生、增進福祉的高含金量的改革舉措。
解決好人口問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環,關系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2016年1月1日凌晨,紹興市婦幼保健院分娩室里,一個健康可愛的女嬰呱呱落地。這是紹興市在我國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后迎來的第一個寶寶。
人口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是國家根據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完善人口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事關全局、事關長遠、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從出生那一刻起,人們就面臨著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各方面的保障需求,改革是民心所向、民生所需。
——強國富民,育人為先。實現教育現代化,薄弱環節和短板在鄉村,在中西部老少邊窮島等地區。補足短板,才能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讓更多的人通過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近些年,我國基本公共教育供給水平雖然在逐年提升,城鄉之間不均等程度逐年降低,但是城鄉義務教育失衡問題仍然嚴重。
為促進教育公平,2015年集中推出一系列改革文件:關于加快發展民族地區教育的決定,旨在縮小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差距;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為所有在鄉村堅守的教師們送上“定心丸”;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民辦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新的機遇;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助力加快建成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在更高層次的均衡發展。
——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千家萬戶的“錢袋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015年,相關改革穩步推進,包括進一步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制定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增長機制的意見和地區附加津貼制度實施方案,等等。
不少人群的工資收入發生了變化:330萬鄉村教師和130萬鄉村醫生收入更有保障;近4000萬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現調薪;國企負責人薪酬與考核評價直接掛鉤;近8000萬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迎來“11連漲”……一系列改革舉措正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就業,是民生之本。圍繞實施就業優先戰略,2015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經濟運行的下限,同時圍繞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意見的出臺,是對黨的十八大提出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相結合這一方針的細化落實。
在各項改革措施的保障下,我國實現了連續5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在1200萬以上。
——完善的社會保障網,是讓百姓有安全感的“兜底網”。
養老金“并軌”,醫保城鄉統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入市……2015年,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運行平穩,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
這一年,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順利實施,養老金基本制度安排的“雙軌制”走向終結;異地就醫報銷結算走上了“破冰”之旅,全國大部分地區實現統籌地區范圍內醫療費用即時結算;養老保險基金通過規范運作實現保值增值;臨時救助制度在全國各地實行,以法治方式為困難群眾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生活保障。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曾經,和全國多數地方一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是困擾福建省三明市領導班子的一道難題。全市職工醫保連續超支,醫藥總費用增長遠遠高出GDP增速。在難題面前,三明轉換公立醫院運行機制,通過改革給群眾送實惠,做到了既降低百姓就醫負擔,又控制醫保支出。
與福建三明醫改共同推進的,是全國的公立醫院改革步伐。截至2015年10月,全國31個省區市均出臺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方案,4148家縣級公立醫院推開綜合改革。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擴大到100個城市。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逐步推進,明確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
針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社會體制改革在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扶貧攻堅工程、縮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攻堅克難,為實現共享發展提供了路徑和保障,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更要綠水青山——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推進
“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基本理念、重要原則、總體目標,提出改革任務和舉措,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體制機制保障。”——習近平
“閱兵藍”是2015年北京人最“贊”的顏色,人們渴望這樣的顏色天天見,渴望跟PM2.5口罩說再見。
就在此刻,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正進駐河北省開展為期約1個月的環保現場督察。
“央字頭”環境保護督察查什么?
主要督察省級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環境保護重大決策部署情況,解決和處理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情況,解決地方政府在環保方面的“不作為”。
生態文明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一面是人民對碧水藍天殷切期盼,一面是經濟轉型勢在必行。面對既要“穩”又要“轉”、更要“進”的三重挑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關鍵之年持續發力。
沉重的環境欠賬下,生態建設如何破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方向:要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
制度建設是治本之策。最強決心激發最大智慧。
一年來,黨中央堅持以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圍繞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目標,加快頂層設計,提出系統措施,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系統化制度建設是2015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最大特點。
7月,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一攬子審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打出一套理念先行、目標明確、頂層設計、系統推進的“1+6組合拳”。
總體方案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出全面系統的部署,提出改革總目標:到2020年,構筑起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6大改革方案從強化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保責任和監管責任、建立環境監測新格局、發揮好審計監督作用、明確各級領導干部責任追究情形、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自然統計調查制度、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等方面作出一體化的制度性安排。
制度設計繪就宏偉藍圖,實現目標還需真抓實干。
——試點先行、攻堅克難是2015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最大亮點。
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對這個西部省份提出殷切希望:“正確處理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把提出的行動計劃扎扎實實落實到行動上,實現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
作為“先頭部隊”,貴州實施了“績效考核評價”“自然資源資產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生態損害責任終身追究”3項制度,被稱為干部要過的3道“生態關”。半年過去了,僅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一項,就已向有關部門移送違法事項50余起。
大氣、水、土壤是向污染宣戰的三大“靶心”。
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后,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水十條”——《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38項舉措一一落實到相關部委,可實施、可考核、可追責。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要內容之一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首選“中華水塔”三江源地區,相關工作在青海省全面啟動。
江西探索實施覆蓋全境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海南試點經濟社會、城鄉、土地利用規劃“多規合一”;福建三明發揮金融杠桿作用,嘗試生態環保綜合改革……
試點先行和攻堅克難中,發現了新問題、找到了新辦法、積累了新經驗,對改革全局起到了突破、引領、示范作用。
“面向未來,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贏得國際社會廣泛好評。
同一個地球,同一片藍天。
中國正以改革的魄力與實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履行莊嚴承諾,兌現大國擔當。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習近平 中央深改 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