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清理“僵尸企業”也須蹄疾步穩
清理“僵尸企業”,從宏觀層面來說是化解落后產能,從微觀層面來說卻涉及勞動者的飯碗,必須用“巧勁”而不能使“蠻力”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列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務。要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的矛盾,妥善處置“僵尸企業”是關鍵一環。“僵尸企業”對國民經濟運行和產業發展危害很大,但據媒體報道,目前有些企業和地方政府在處置“僵尸企業”時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玩起了“拖字訣”。
所謂“僵尸企業”,指的是那些已喪失盈利能力和市場活力、生產經營活動幾近停滯但產能仍在的企業。它們就像電影里的僵尸,已經喪失了生命力,但卻可以靠“輸血”時不時出來蹦跶。“僵尸企業”大量存在,嚴重影響行業發展,也加大了宏觀經濟的潛在風險。
按市場規律,“僵尸企業”在一輪又一輪的競爭和改革中早該被淘汰。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國企改革至今,很多難啃的“硬骨頭”卻一直處于僵而不死的狀態。究其因,與企業兼并重組、依法破產過程中的人員安置問題過于棘手不無關系,也與一些地方政府缺少改革的魄力和責任擔當有關。
過去,一些政府擔心職工安置不好會影響當地社會穩定,不敢讓“僵尸企業”倒閉,反倒要求銀行以各種辦法向企業“輸血”。這不僅帶來金融風險,還會侵占本該投入創新的各種資源,讓真正有需求的產業得不到扶持。
有人說,給落后“留飯”,就是給進步“斷糧”。在“工業4.0”的大背景下,去產能、調結構的壓力更大,如果不清理落后產能這只“攔路虎”,終將貽誤改革。事實上,據中國青年報輿情監測室監測,有六成以上網民支持清理“僵尸企業”。這足以表達公眾對清理“僵尸企業”的支持。深化改革宜早不宜遲。
不過,改革難免傷筋動骨,清理“僵尸企業”,從宏觀層面來說是化解落后產能,從微觀層面來說卻涉及成千上萬勞動者的飯碗,必須用“巧勁”而不能使“蠻力”。如果不能在經濟大局、企業、勞動者的利益之間找到平衡,清理整頓工作將會遇到巨大阻力。
在清理“僵尸企業”的過程中,必須嚴格貫徹中央要求的“積極穩妥”原則,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一方面,對“僵尸企業”要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對于一些仍有價值的企業,可以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兼并重組或進行“互聯網+”改造,積極引導其轉型升級;對那些“病入膏肓”的企業,則必須“斷血”,依法依規處置,實現市場“出清”。而在處置“僵尸企業”的過程中,還要強化監督力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或引發新的社會矛盾。
另一方面,對被清理企業的職工,必須妥善安置。各地相關部門要讓市場機制與政策法規一起發揮效用,保障分流人員的基本生活質量,通過創業培訓等方式幫企業職工找飯碗。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汲取過往經驗和教訓,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改革的關系,以便減少改革阻力。
當然,步穩蹄疾地清理“僵尸企業”,是經濟轉型中必須直面的課題,地方政府、企業、個人都應該正確看待。改革大勢不可逆,經濟規律不可違,這早已成為共識。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清理“僵尸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