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不妨為“無手機課堂”點個贊
拿手機刷微博、玩微信、看新聞……這已成當前眾多大學生每日的生活習慣,然而,這樣的習慣被許多學生帶進了課堂。于是,課堂上出現了這樣一類特殊人群,即課堂“低頭族”。 為了讓課堂“低頭族”能抬起頭來認真聽課,近年來,全國多所高校都在推行“無手機課堂”。那么,手機止步課堂,能否讓“低頭族”重新抬起頭來認真聽課?(12月30日 中國新聞網)
不得不承認,低頭族已然成為一個越來越龐大的群體。一方面來說,隨著智能手機的技術進步、自我存在感的現實焦慮以及信息咨詢的豐富,對手機的依賴本身是正常的;另一方面,當對手機的依賴成為低頭族,并且已經開始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那就必須得謹慎打量低頭族了。根據此前全球最大傳播集團WPP公布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許多國人自清晨至深夜一天都有手機相伴,對手機如此嚴重的依賴,被視為一種“社會流行病”。
而由此再來看看那些課堂上的低頭一族,連課堂上都對手機如此依賴,手機依賴程度可想而知了,換句話說,這些低頭族的學生,很多應是患上了“社會流行病”。
這里面或許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課堂吸引力的缺失。但是,這能夠成為“依賴手機”的理由嗎?手機對課堂精神狀態的緩解,與手機依賴能相提并論嗎?要知道,根據相關調查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大學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機上的時間約為5小時17分鐘,占一天全部時間的22%,且存在年級越低、花費時間越多的現象。我們固然要尊重學生的自由,但是,姑且不說這種自由本身就是相對的,只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此嚴重的依賴,顯然已經超出了“自由”的層面。
如果是作為一種病癥來觀察,那么,以學校倡導之名推出“無手機課堂”,可以視為“醫學”層面的行為矯正,于此,此舉自然應是值得點贊的。從實際效果來看,通過推廣無手機課堂,很多同學緩解了對手機的依賴——學習生活比以前更輕松自在了。
此外,從“無手機課堂”的目前情形來看,更多是校方的倡議,并非成文的規定。換句話說,并不是以一種簡單粗暴的干涉,來“矯正”低頭一族的手機依賴癥。這其中當然不排除——剛開始推行“無手機課堂”因獲得眾多學生響應,實施效果很不錯。但過了一階段,由于許多學生選擇退出,致使實施效果大不如前的情況,但是,這種請款的存在,并不意味著“無手機課堂”的作用和意義。這只能說明,作為一種社會流行病——手機依賴癥的根除之難,除了推出“無手機課堂”的藥方外,還需要多管齊下,正如相關專家所建議的,比如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規劃;比如引導老師采用交互式、探討式教學,提高課堂吸引力等等。
總而言之,矯正課堂上學生們對手機的嚴重依賴,的確需要在課堂之外下功夫,但是,“無手機課堂”也不失為行為矯正的好辦法。(高亞洲)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無手機課堂”低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