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如何杜絕有毒蔬果上餐桌
央視《消費者調查》欄目近日曝光了廣州增城、從化區個別蔬菜種植戶在蔬菜等作物上使用違禁農藥等現象,再次把高毒農藥監管問題擺上了桌面。事實上,近年廣東各地出現使用高毒農藥種菜的事件已不少。從2010年起,至少涉及中山、東莞、佛山、珠海、江門、廣州6個城市的至少12個案例。不過,近日南都記者回訪了珠三角多個發生過“毒菜”事件的蔬菜基地,暫未發現再度使用高毒農藥情況。“毒菜”問題未再出現反復,部分原因是各地對菜農違規用藥打擊更嚴,如在佛山三水、中山沙溪等地,均有菜農因使用高毒農藥種菜而被判刑9個月。(《南方都市報》12月14日)
有數據顯示:我國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目前一年使用175萬噸左右的各種農藥,其中七成進入土壤、空氣和水域中,只有三成直接作用于目標生物體。從佛山經驗來看,依法嚴厲打擊違規使用高毒農藥是杜絕“毒菜”的關鍵所在。
2001年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劇毒、高毒農藥不得用于防治衛生害蟲,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藥材”。農業部從2011年起就要求高毒農藥經營單位核定規范化、購買農藥實名化、流向記錄信息化、定點管理動態化,做到高毒農藥100%信息可查詢、100%流向可跟蹤、100%質量有保證。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又明確規定:“禁止將劇毒、高毒農藥用于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藥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
然而,劇毒高毒農藥被隨意買賣、濫用的現象屢屢發生。究其原因,一方面,劇毒、高毒農藥的銷售太過隨意,未按規范進行管理;另一方面,生物農藥難以推廣,我國生物農藥研發水平與世界相當,但成本高成為阻礙推廣的一大難題;而且,我國農業至今仍然是以一家一戶為主的小農經濟,導致劇毒、高毒農藥在使用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監督,并且監管體制不健全,按照國家規定,蔬菜瓜果等農產品上市之前都要經過農藥殘留的檢測,但是由于技術和資金的缺乏,多地的農產品檢測都形同虛設,致使農民對使用劇毒、重毒農藥的認識不夠深。要真正管好劇毒、高毒農藥的使用,必須依賴嚴格的監管。首先,從源頭上嚴格管理農藥。要嚴控、嚴禁劇毒、高毒農藥的生產,依法嚴懲違規生產經營使用劇毒、高毒農藥行為;實行高毒限用農藥定點經營,專柜銷售,成人實名購買,禁止網絡銷售和購買高毒農藥行為;其次,規范和提高農貿市場的農產品準入門檻,加大蔬菜瓜果的農藥殘留檢測,尤其是要加大小型農貿市場的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確保流入市民餐桌上的蔬菜瓜果是合格的;再者,理順管理體制,明確分工,形成合力,嚴管高毒農藥的使用。
當然,政府除了嚴格執法,對違規使用超標農藥者施以嚴懲外,還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扶持更多新型生態、生物農藥加快替代步伐,同時給農戶發放補貼資金,讓農戶用得起、樂于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如此多方發力,才能真正確保公眾舌尖上的安全。(廖海金)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有毒蔬果上餐桌 違禁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