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從“強化督查”遇阻看改革攻堅克難
“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痹谌嫔罨母锵蚩v深推進的今天,這應該是從黨政領導干部到普通民眾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攻堅也好,啃硬骨頭也罷,根本上涉及的都是利益調整和分配問題,表現形式則是各領域的改革要求和舉措能否真正落地,能否自上而下得到充分貫徹實施。相應地,在推進一項改革要求和舉措時,免不了遭到阻礙,克服這些阻礙考驗的就是攻堅克難的能力。環保部今年4月啟動的為期一年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行動及其遭遇,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7月4日,環保部官方發布新一份“強化督查”通報稱,28個督查組于前一天共檢查了444家企業(單位),發現159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要求各地加大日常監管力度。從4月初的第一份通報算起,至今環保部已經發了逾30份督查通報,幾乎月均10次。粗略統計,每份通報涉及的被檢查企業數百個,發現存在問題者幾乎都超過了一半。如果說最初個把月一些地方和企業對督查的“突然來襲”未予充分重視的話,那么在督查工作推進了3個月后,依然有大批企業“上榜”,人們便不禁要問:后續的這些被通報的企業及其監管者,是否對督查的重要性及要求給予了充分認識,抑或依然認為這又是一次走過場?
相比于這些缺乏自查和整改主動性的地方和企業來說,“強化督查”3個月來的另一些遭遇更讓人看不明白。權舉幾例:6月22日,環保部在督查通報中指出,有企業無視禁令未按要求完成整改仍繼續生產;6月15日,督查通報提到,個別“散亂污”企業屢禁不止再次撕毀封條違法生產;5月下旬,通報稱有7起拒絕檢查、阻礙執法;4月下旬,通報稱有企業扣留執法人員撕封條強行生產。一系列督查遇阻事件,不禁讓公眾看得大跌眼鏡,更十分好奇:在新發展理念不斷強化和新環保法越來越嚴密的雙重壓力之下,這些企業到底有何底氣和能力,公然與督查組對峙,視法律和政策為無物?
哪里是改革的深水區?當改革要求和舉措推進遇到了既有利益阻礙時,就是步入了深水區。為何改革需要攻堅克難?為了破除既得利益格局,保證改革要求和舉措落地。就此次“強化督查”而言,其直接目標顯然是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居民飽受困擾的大氣污染現狀,但根本上則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中是否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結構性轉型?!皬娀讲椤钡南盗杏鲎?,真實地反映了改革進入深水區時所需要直面的激烈利益博弈。眼下,正是雙方“攻防”期,也是備受公眾關注的攻堅期、啃硬骨頭階段。環保部門能否拿下這一城,并推動地方和企業轉變發展觀念、落實行動,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強化督查是推進改革的有效機制,還是最終又變成轟轟烈烈一陣風。由此而形成的示范效應,也將影響我們趟過改革深水區的步伐。
這同時令人不禁想起了另一個說法,即“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與其將改革措施推進的最后階段看成是“最后一公里”,不如將目光聚焦到改革關鍵環節和利益點上,所謂“關鍵環節”“關鍵領域”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才是名副其實“最后一公里”。突破了這些關鍵環節,打破了既得利益點,才算真正走完了改革“最后一公里”,才能讓改革要求和舉措真正落地,才會讓民眾有更多的改革獲得感。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改革 企業 督查 強化督查 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