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專題 專題
為了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
全國政協委員獻策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中國行動
委員建言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商業大學圖書館館長苑春鳴:在“十三五”規劃中從頂層約束“碳排放配額”
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承諾“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
上述情況表明:在“新常態”發展階段,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中,需要進行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變革,我們必須在碳排放總量控制方面形成實打實的宏觀政策約束和微觀運行機制。為此,提出建議:在“十三五”規劃制定中,把“碳排放配額”指標作為前置約束條件,以此作為實質性推進2030年碳峰值承諾的宏觀切入點。
一、 根據“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承諾,倒推估算出“十三五”規劃期間及各年度允許的“碳排放配額”。以此作為“十三五”規劃各項發展指標制定的前提。
二、 以碳排放配額總量為主要指標,同時綜合考慮能耗降低指標、污染物排放總量紅線、國土資源利用紅線、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紅線、城鄉居民宜居環境質量紅線等,形成全國的“生態紅線”體系,以此作為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前置性約束,進而對經濟規模、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土地使用規模等制定中長期規劃,強化中長期規劃必須長期堅持執行的嚴肅性。短期內經濟發展目標與碳排放配額難以完全匹配的,也應提出相應的改善時間表。
三、 根據倒推估算出的“十三五”規劃期間及各年度允許的“碳排放配額”,分配各省市自治區及各部門的“碳排放配額”。明確要求,各省市自治區、各部門在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年度規劃中,對所涉及的經濟指標、經濟政策必須進行生態環境影響的事前評估,主動將增長率等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調整到碳排放配額以及生態紅線許可的范圍內,并在此約束下確立產業結構調整及空間布局等規劃。
2014年11月12日,中國政府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國溫室氣體排放有望達到峰值,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從數值上看對中國來說仍是巨大挑戰。為此,建議盡快建立碳排放倒逼機制。
建立持續常態化的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機制。建議各地方政府建立溫室氣體相關數據的統計制度,并利用信息化等手段逐步形成持續穩定的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機制。
確定溫室氣體總量控制目標。建議各省區在摸清碳家底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特點,確定各自的溫室氣體總量控制目標。
優化溫室氣體排放的存量。建議各省份、各城市在摸清碳家底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行業先進值,確定各行業的溫室氣體控制目標,并利用節能技改、淘汰落后產能等手段,逐步優化各省份、各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存量,以為城市主導產業的發展留有增長空間。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量。建議各省份、各城市提高企業、項目的準入門檻,結合行業先進值,對新增的、改擴建項目及新增企業進行碳排放評估,從源頭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
建立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的考核體系。結合各省份、各城市的溫室氣體碳排放清單,可確立能源消耗、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的考核體系,利于碳峰值目標實現進度的時間掌控,有利于碳峰值目標實現工作的落地。
充分利用市場手段調控溫室氣體的排放。各省份、各城市結合目前碳交易試點城市的交易市場及正在建立的國家碳交易市場,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加強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的落實,開發CCER、碳匯項目,并結合其他碳金融手段,調控區域的溫室氣體排放。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 全國政協委員 全球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巴黎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