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二十七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二十七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全國政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副局長李玉光:
明確相關法規修訂中的知識產權問題
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提如下意見:
一、 《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第10條第2款規定的內容有利于我國財政資助項目科技成果的統一管理、運用轉化和社會公眾了解、接觸這些科技成果。但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包括專利、計算機軟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等知識產權類型都由專門的行政部門進行管理。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發布的知識產權具體內容、權屬、法律狀態等信息直接關系到科技成果轉化運用的收益分配。所以,建議在該款項后增加一段表述:“科技成果信息系統發布的知識產權信息應當與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發布的信息保持一致?!?/p>
二、 修正案第35條第1款致力于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來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當前的問題在于:一是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始終是一個難題,金融機構授予單項知識產權的質押金額并不高;二是對貸款對象主要集中在處于成長期、有一定規模和還款能力的中型企業,處于起步期的小微型企業多數被排除在外。建議在立法完成之后,還應認真研究總結當前我國各地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的方式,逐漸形成行業規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副所長周玉梅:
盡快界定非貨幣性資產評估和稅收政策
隨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的討論通過,研究機構和科研人員將科技成果通過協議定價或評估作價方式形成企業股權的經濟行為將會越來越多,但是“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的過程是否繳納所得稅,目前沒有清晰政策支持?,F在的問題是:
一、 政策制度不清晰。目前沒有明確文件對該過程是否征稅進行規定和解釋,各地地稅部門政策把握尺度不一,征稅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二、 財產的原值難以確定。由于目前沒有明確的政策文件,征稅依據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財產轉讓所得條款來征稅。這一條條款是指“個人在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建筑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所取得的”。計稅的方法以轉讓財產的收入和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余額為納稅基數,確立為20%。目前,如何界定知識產權的財產原值,納稅方和收稅方理解不一,導致目前實際操作個人知識產權對外投資的財產原值理解為0,在以知識產權形成股權時就要繳納全部價值的20%稅額。
三、 征稅時點不盡合理。由于目前只有依靠個人所得稅法征稅,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形成股權時,投資人并沒有形成實際的現金收益,在此時點納稅缺乏必要的資金。今年2月25日,國務院常務委員會決定從今年4月1日起將已經試點的個人以股權、不動產、技術發明成果等非貨幣性資產進行投資的實際收益由一次性納稅改為分期納稅的政策推廣到全國,這個優惠政策僅對納稅方式進行界定,并沒有明確應征納稅的時點。
對此,建議:一、盡快清晰、完善以非貨幣性資產進行評估后投資于企業的涉稅政策,利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的實施。二、科研機構或科研人員通過專利或專有技術評估后對外投資形成股權時,應緩征所得稅,在形成實際投資收益、轉讓或清算股權時按相關規定征收所得稅。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
用好智力資源 推動科技力量合理布局
分析導致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原因,以下三點較為突出:一是評價導向上的舍本逐末,影響了可轉化成果的孕育與產生,使科技成果在創新的源頭就形成了難轉化的病根。二是高、低、貴、賤的社會觀念與重名、重官、輕商的思想,影響了科技成果的實用性發展與應用。三是政府的著力點和發力方式不當,導致了問題的復雜化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 放棄事與愿違的“重點論”,讓科研人員不再疲于無謂的競爭、安下心來搞有用的研究與創新。目前,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土壤還很薄。政府需扭轉慣性思維,圍繞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面向廣大科技工作者實施廣覆蓋的基本科研保障機制,用好巨大的智力資源,推動全國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與配合。
二、 營造創業偉大、創業光榮的社會氛圍,強化進步文化的宣傳和弘揚。完善支持科技創業的政策體系,激勵依靠科技進步創業的創業者和發展企業的企業家;增加企業界人士對科研立項、科研產出評價的參與度,推動科技創新接受產業和企業發展需求的引導,使科技創新主要圍繞產業發展、企業效益提升和國家競爭力增強開展。
三、 下決心扭轉不良評價導向,還科技論文和獎勵以本來面目。下大決心辦好中文學刊,鼓勵國內重要科技成果發表在中文刊物上。調整科技獎勵的價值標準,加大關于社會經濟意義的比重;改革由少數人說了算的評選方式,加大科技獎勵的社會公認性;擴展科技獎勵評審監督的時空范圍,加大企業和產業界意見的權重;把科技獎的推薦、評審、批準變成社會廣泛參與的學風監督和科學普及過程,推動國家的科技獎實至名歸和科技創新活動的理性回歸。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轉化 科技成果 企業 成果 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