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重走絲綢之路·甘肅篇之五
生態屏障:守望安全與幸福
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惡劣的生態環境一直制約著甘肅的發展速度。“南保水源,北治風沙,中部強化流域治理。”這是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張世珍對甘肅生態治理的概括性總結。
談起生態問題,張世珍臉上泛起一絲隱憂。“沙漠化如果不加治理,河西走廊都有可能消失,甘肅還何談對外開放?如果甘肅這道生態屏障建不好,將事關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
這種深重的危機感早已在各市蔓延。一路走來,記者發現各地對于生態治理都有不同的側重。我們走過武威,它的北部一直被黃沙連綿的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侵襲吞蝕著,群眾飽受沙患之苦。用草方格沙障固沙、緊挨沙漠開展植樹造林、建設新城、大力發展以沙生藥用植物種植為主的沙產業……一場新時代防沙治沙、遏制生態惡化、推動經濟發展的壯舉正在武威大地上演;在張掖,我們看到一座國家級濕地公園拔地而起,蘆葦與水柳交織成一道塞上少見的美景,黑天鵝伸出優美的頸項輕歌曼舞,家長帶著孩子不舍歸去。
在河西走廊西段的敦煌和中段的嘉峪關市,又是另一幅景象。
“哪里來的沙?”
坐火車前往敦煌,一開始還能看到戈壁上一茬茬零星的駱駝草,再往后地面成了光禿禿寸草不生的沉積巖,只剩幾個風力發電機在懶洋洋地轉動著。乘務員反復提示乘客別開車窗,即使這樣,座位上還是神不知鬼不覺地落下一層沙土。
“怪了,哪里來的沙?”第一次來的游客們不勝唏噓,而記者對面的敦煌人老林卻一臉平常,“這里只要一起風,空氣里都是沙,我們都習慣了。”
今年4月23日,一場強沙塵暴襲擊了敦煌,在長達10個小時的強沙塵暴襲擊中,敦煌城鄉黃沙蔽日,狂風折枝,最小能見度只有10米。這次強沙塵暴給敦煌當地的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直接經濟損失數千萬元。
“很多人都關心地問,莫高窟會不會被埋了?我聽了真心痛,敦煌的生態環境太脆弱了,擺在我們面前兩個難題:節水、治沙。”陪同采訪的敦煌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張文德說。
莫高窟的雕像和壁畫已歷經千年,在風沙的侵蝕中每況愈下,為防治沙害,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進行了合作,在莫高窟與鳴沙山之間種植植物進行防沙,并在窟頂崖邊設置4.7千米的尼龍防風柵欄。工作人員還在窟頂沙地上設置了由不同大小的石塊覆蓋的方格,進行礫石覆蓋阻止風沙流的試驗,使崖邊的風蝕減少,落下崖邊和落入洞窟的沙量也相應減少。
敦煌市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緊挨著羅布泊。“我小時候,西湖到處都是泉眼,蘆葦有4米多高,都可以拿來蓋房子。晚上睡覺能聽見狼叫聲和水流聲,現在湖干了,再也沒見過狼和野駱駝了。”保護區工作人員何選動情地說。自從西湖保護區從武威引進幾匹野馬后,每天爬上瞭望塔舉起望遠鏡看野馬成了何選的一項特殊“福利”了,這位50多歲的老人說,看到野馬在保護區里撒歡,他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日子。
“西湖保護區是維系敦煌和河西走廊生態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一旦失去這片濕地,許多候鳥將難以逾越廣袤的沙漠戈壁。”張文德介紹說,這幾年,水利部、省上都很重視敦煌的生態建設,來調研過幾次,也采取了很多措施。
張文德介紹,目前已經開始實施的《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中明確了“三結合”的基本原則,即堅持全面節水與適度調水相結合、生態保護與水資源合理利用相結合、流域治理同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相結合。內容包括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敦煌市城市地下水源置換工程、黨河和疏勒河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工程。
夕照裝點的沙漠楚楚動人,又一撥游人涌向月牙泉。清澈的“沙漠之眼”如同一面鏡子照向天空,“以后會更美的。”張文德說。
“在這里生活很幸福”
嘉峪關是伴隨著國家“一五”重點建設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座新興城市,城市規整、基礎設施完備,人口不足30萬,城市顯得很清曠。這些年,依托酒鋼發展特色,該市的工業化水平系數在全省名列前茅。
黛粉色的霞光歸隱,現代城市的夏夜氣息鋪呈開來。嘉峪關市討賴河大橋的地面上,車輛漸少,來消閑的人群慢慢聚攏。人們走著聊著,津津有味地看著戲,一股從容舒展自他們的眉宇間透露出來。在音樂噴泉的律動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依偎著遠望夜光樓在水里的倒影,眼里寫滿美好憧憬。
這樣繁盛的戈壁小城,顛覆了記者原先的想象,眼前再現著漢唐時,人們和著羌笛聲翩翩騰躍胡旋舞的情景。難怪下午在長城采訪時,市政協學習文史委主任高建剛一直強調,“外界只知道嘉峪關是重關要塞,但去河邊看看才知,那里才是嘉峪關人真正的生活啊。”
“我們要建一座工業旅游城市。”嘉峪關市政協副主席韓天玉這樣描述,“城在水中,樹在綠中,樓在城中,人在畫中。”短短一天,記者已經感受到嘉峪關人與環境的和諧。
討賴河發源于祁連山,向東注入黑河。據韓天玉介紹,2010年起,在不影響河道原有功能、確保城區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對嘉峪關市區段約6.5公里的討賴河河道進行綜合整治。
“先是修建橡膠壩、跌水、中隔墻、堆沙壩,用河道攔蓄清水,形成基本連續的蓄水梯級景觀湖,后來又對河道兩岸進行綠化、亮化、美化,建成集水利、旅游、休閑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亮麗風景線。”韓天玉一路指給我們看。
“你們大概注意到了,嘉峪關很少有高樓,都是五六層。”韓天玉說,政府對樓房限高,以免遮擋住祁連山的好風光。由于環境好、房價低,20公里外的酒泉人跑來購房的并不少見,省下的錢正好夠買輛車。
韓天玉告訴記者,蘭新鐵路二線嘉峪關火車南站目前正在建設,今年年底前將與蘭新高鐵同期投入運營。屆時乘坐高鐵從蘭州到嘉峪關只需要兩個多小時,這對于嘉峪關的旅游業又是一個好消息。
1965年建市的嘉峪關,至今仍顯得年輕而有活力。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這座崛起于戈壁灘上的工業之城愈發彰顯出自己的魅力。“生活在這里真的很幸福!”高建剛無不自豪地說。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絲綢之路 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