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中國絲綢如何成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

2015年08月21日 09:01 | 作者:杜君立 | 來源:中國商報
分享到: 

中國絲綢風靡歐洲。

中國絲綢風靡歐洲。

絲綢之路壁畫。

絲綢之路壁畫。

 

  中國絲綢的歷史源遠流長,傳說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在現代考古發現中,最早的絲綢織品距今5300年,屬于大汶口文化時期,這比黃帝時代還要更早一些。最遲到商代,中國絲綢的生產已經初具規模,不僅制造出復雜的織機,而且織造技藝很高。

 

  絲綢之國

 

  進入文明燦爛的春秋戰國,列國爭霸,發展農桑就成為富國強民的普遍國策。與此同時,周禮文化興起,作為上等織品的絲綢也成為“分尊卑、別貴賤”的禮制工具之一。按照代代傳承的輿服制度,穿戴絲綢都是一種顯赫的特權。在中國古代士、農、工、商的“四民”結構中,商人地位最低;雖然商人最有錢,甚至經營絲綢,但卻不可以穿絲綢衣物。這種禁令在秦漢時就很嚴厲,直到明朝初年,即使農民都可以穿綢紗,商賈仍不許穿綢裹緞。

 

  絲綢如此珍貴奢侈,以至于在古代中國長期被作為高價值的貨幣使用(銅錢屬于低價值貨幣)。特別是對外關系中,絲綢是不可替代的硬通貨,中國羈縻藩屬小國的朝貢貿易幾乎完全靠絲綢維系。“軍隊的工資表格告訴了我們,士兵們得到的工資是成捆成捆的平紋絲綢織物。在漢代,這種織物作為貨幣流通于市面。士兵們可能和來到長城關口出售馬匹和皮毛的游牧民族交換他們的織物。”此外,絲帛還曾被作為高級書寫“紙”。

 

  絲綢由蠶絲織成,這是一種極其特別的動物蛋白纖維,與人體有極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棉花出現之前,其他如葛、麻等植物纖維織物從質感上都無法與絲綢相提并論。

 

  中國對絲綢技術壟斷了數百年,即使在后來的歷史中,中國仍然是絲綢商品的重要輸出地。在古代運輸條件下,遠距離貿易僅限于高價值的奢侈品,因此絲綢成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絲綢貿易的興起,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紡織技術的進步,這為后來的棉花革命和工業革命完成了必不可少的歷史鋪墊。事實上,棉花織品一開始也是作為替代絲綢的奢侈品出現的,只是棉花比蠶絲更容易生產,從而使棉紡織品逐漸成為普羅大眾使用的普通商品。

 

  作為絲綢中的極品,錦將紡織品提升到藝術品的高度,它把蠶絲優良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絲綢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織錦出現于東漢,當時中國已經率先發明了提花技術。如果說紡織技術影響了工業革命,那么提花技術對信息革命則影響甚大。中國提花技術傳至西方后,有人采用穿孔卡代替中國“花本”,制成能織造大型花紋的動力提花機——雅卡爾織機。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可編程的穿孔卡就是現代計算機的前身。

 

  走向世界

 

  早在絲綢之路出現之前,絲綢就已經從中國走向了世界。誕生于公元前5世紀的《舊約》中曾兩次提到絲綢,并稱之為“最美麗的織物”,在古希臘巴特農神廟的雅典娜女神像身上,也同樣披著柔軟的絲綢長袍。毫無疑問,這些絲綢是經過波斯傳過去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時,他們就發現波斯宮廷人人都穿著絲綢。

 

  羅馬時代,凱撒征服埃及,大概是受著名的埃及艷后克麗歐佩特拉影響,凱撒很快也成為絲綢嗜好者。有一次凱撒去看戲,他身上光耀奪目、艷麗華貴的中國絲綢令全場觀眾目瞪口呆。

 

  古代希臘和羅馬人稱中國為“絲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蠶絲的國家,中國絲織品在那時已經享有國際盛譽,特別是在羅馬帝國 ,人們把中國絲織品當作極珍貴的物品,對于東方“絲國”充滿著憧憬和向往。他們知道“絲國”是個大國;他們贊揚絲國的人民誠實、聰明和友好可親。”(郭沫若《中國史稿》)。“絲國”即塞里斯(Seres在拉丁文中是“絲”的意思),Seres可能源于中國字“絲”(s)。

 

  中國絲綢風靡整個羅馬時代,價格幾乎等同黃金,12兩黃金才能買1磅絲綢。有歷史學家斷言,羅馬帝國的崩潰與絲綢交易導致的黃金流失有很大關系。當時也有一些正統人士指責絲綢過于薄透,穿著有傷風化,哲學家賽內加說:“我見過一些絲綢制成的衣服。這些所謂的衣服既不蔽體,也不遮羞。人們花費巨資,從不知名的國家進口絲綢,損害了貿易,卻只是為了讓我們的貴婦人在公共場合能像在她們的房間里一樣,裸體接待情人。”

 

  事實上,羅馬元老院也曾多次下令禁穿絲綢,但這些禁令根本得不到有效實施,對法律的敬畏也阻止不了人們對絲綢的向往。帝國末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公元301年在位)不得不對絲綢課以重稅,硬性將中國絲綢價格抬高,試圖以此壓制這種奢靡消費。公元408年,北方蠻族哥特人圍攻羅馬,哥特王阿拉列克向羅馬人開出的退兵價碼是4000件絲質短袍,而羅馬確實在很短時間內就找到了足夠的絲袍。

 

  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與與西亞的帕提亞發生著名的卡雷之戰,在這場東西方沖突中,帕提亞人明亮的絲綢旗幟給羅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歷史的一幕在某種程度上標志著絲綢之路的正式誕生。

 

  絲綢之路

 

  歐洲的羅馬時代基本與中國的秦漢時代同期。為了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張騫將西亞的帕提亞翻譯為“安息”。因此張騫的這次“鑿空之旅”,為中國與西方世界建立了更廣泛的正式官方聯系。

 

  此后中國的官方使節和民間人士頻繁西游,不僅是帕提亞,連最遠的犁軒(今埃及亞利山大港)也有漢使的足跡。和平的外交關系和國際環境必然帶來跨國商業的繁榮,絲綢之路因此而誕生,而絲綢別無選擇地成為最早的世界商品。

 

  實際上,遠在絲綢之路開辟之前,絲綢就已經是外國人最為欣賞的一種中國奢侈品。考古人員在埃及一處公元前1070年的木乃伊墓葬中就發現有絲綢。在秦漢以前,中國絲綢已經通過中亞大草原,到達了印度、波斯、希臘和埃及。

 

  張騫溝通的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莎車,穿越蔥嶺(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帕提亞),往西到達條支、大秦(羅馬);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自從絲綢之路全面溝通之后,中國絲綢通過駱駝商隊的長途販運,源源不斷地流入西亞和歐洲。羅馬人主要通過帕提亞獲得中國絲綢。到中國東漢時,已經有羅馬使節經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得到了漢朝皇帝的接見。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跨越茫茫沙海的歐亞通道命名為“絲綢之路”。此后不久,人們又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在唐宋時期走向繁榮,到明清時期,隨著大航海運動的風起云涌,這條古老的海上航線成為近代全球化運動的最重要歷史場景。

 

  海上絲綢之路以大型帆船為運輸工具,經太平洋(601099,股吧)溝通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經印度洋溝通印度、非洲和阿拉伯,擅長經商的阿拉伯人將中國絲綢販運到更遠的歐洲。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終點站之一,威尼斯依靠絲綢貿易獲得空前的繁華。與陸路相比,海上貿易規模要大得多。隨著絲綢貿易量的擴張,必然導致絲綢技術的對外擴散,到唐宋時期,從日本到印度乃至歐洲,基本都有了相當規模的絲綢生產,這也奠定了近代世界絲織產業的大致格局。

 

  明清兩代,絲綢生產進一步走向商品化和全球化,依托海運的國際貿易發展迅速。江南地區作為全國絲綢業的中心,晚明時期多次爆發織工罷工事件,后來清廷設立官營的“江南三織造”(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16世紀,葡萄牙人開辟了歐洲與中國之間的直航貿易。從1580年到1590年,中國每年運往印度果阿的絲貨為3000擔,1636年達到6000擔。清時中國對日本和歐洲的生絲與絲織品出口規模更大。“從中國運出的絲綢數量大得驚人,每年從中國運往葡屬印度群島的絲綢達一千公擔,往菲律賓派出的運送絲綢的商船有15艘,運往日本的絲綢其數量難以估計。”從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到后來的荷蘭和英國公司,無不大量販運中國絲綢和生絲,銷往美洲及世界各地。

 

  從出口絲綢到出口生絲,這完全是技術擴散的結果。

 

  技術擴散

 

  在早期歐洲,絲綢一直被視為上流精英不可或缺的服飾用料,但進入中世紀之后,中國逐漸失去了對絲綢技術的壟斷,中國出口的絲織品常常被歐洲工匠拆解,以重新利用這些絲線。到后來,中國干脆以出口生絲為主,歐洲紡織工業因此獲得了充足的原料來源。

 

  在此之前,中國一直把絲綢生產技術視為絕密,禁止外傳;蠶卵、桑種和繅絲工人都被官方嚴密管控,出境客商在邊關口岸甚至被搜身檢查。這樣一來,雖然大量絲綢出口到外國,但養蠶業仍是中國人謹慎保護的秘密。這使得早期的歐洲人對絲綢的來源想入非非,羅馬人堅信絲綢是中國人用一種特殊的樹葉織成的。但古羅馬科學家老普林尼想到蠶蛾,他在《自然史》中說“它們就像蜘蛛一樣織網,而這些網就成了一種女人使用的奢侈布料,被稱作“絲綢”。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隨著絲綢技術在中國南北的擴散,勢必也會傳播到境外。朝鮮最早獲得養蠶技術,西域、印度和日本也陸續學會了蠶絲技藝。公元522年,東羅馬帝國也成功獲得了桑蠶卵并開始了桑蠶的養殖。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不僅開始生產絲綢,而且隨著武力擴張,還將蠶絲生產傳播到了整個地中海地區。從非洲到西班牙和西西里島,絲綢業方興未艾。

 

  稍晚一些的十字軍東征進一步使絲綢技術擴散到西歐。特別是君士坦丁堡的絲綢織工到意大利之后,意大利的絲綢產業平地而起,成為一個具有近代工廠特點的新興行業。14世紀時就已經出現擁有4000個紡錘、并以水力為動力的造絲廠。1472年時單單佛羅倫薩市就有84家作坊,以及至少7000名紡織工人。根據經濟史學家桑巴特的記述,里昂絲綢工業創始人維亞爾的一座廠房里就有46部織機。17世紀中葉,里昂有一萬四千多架織機在開工,而絲綢行業也喂飽了該城三分之一的人口。在1341年的波洛尼亞,巴赫薩羅建立了一個機械化絲織廠,“由雷諾河水帶動的大型機器能迅速地紡捻出4000根絲線,從而很快完成4000個絲織工的工作。由于使用水力,紡出的絲既結實又漂亮。他們每年出產18萬磅絲綢,……其中大量的是雙股絲線。”

 

  中國失去絲綢技術的壟斷之后,依然保持著無可匹敵的規模優勢,繼續沿著絲綢之路向歐洲和近東輸出高質量絲綢。但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古老的絲綢工業首當其沖,在廉價的棉紡品沖擊下,絲綢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機械繅絲代替手工,蒸汽動力代替了人力;接下來,人造絲開始取代蠶絲。對現代人來說,絲綢更多是作為一段歷史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而古老的絲綢之路也一度成為被世界遺忘的角落,期待重新煥發生機。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中國絲綢 世界商品 織造技藝 絲綢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最新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日韩五码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色色一区 |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 一区二区亚洲福利 | 色婷婷缴婷婷5月情综天天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