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中國傳統(tǒng)家書征集背后凝聚兩代人的艱辛
本報記者 蔡夢吟
老張和小張最近特別忙。凝結(jié)他們近10年心血的展覽《尺翰之美——中國傳統(tǒng)家書展》,日前在新落成的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展出。消息傳出,他們不斷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我也有家書,你們還需要嗎?”
老張——張丁,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家書文化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小張——張穎杰,該組委會編輯,老張的助手。在這個幾乎遠離家書的年代,“家書”卻是他們的關(guān)鍵詞。
2004年的一個冬天,時任央視二套編導的張丁在上班途中聽到一條廣播,說是美國有個小伙子策劃了一個征集美軍戰(zhàn)爭家書的活動,在美國反響巨大。學歷史出身的張丁心里一動:中國家書文化源遠流長;方塊漢字的表現(xiàn)力比字母文字豐富;更重要的是,堅持寫家書的人已寥寥無幾了。
一個計劃在張丁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邀請文化名人聯(lián)袂倡議,尋找權(quán)威機構(gòu)參與主辦,通過征集的方式,搶救中國家書遺產(chǎn)。他開始著手組建團隊。與此同時,剛從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畢業(yè)的女生張穎杰來京應聘,學農(nóng)林專業(yè)的她稀里糊涂地踏上了收集家書的道路,并一直走到今天。
團隊原有數(shù)人,但搜集家書工作浩繁、回報甚少,堅持至今的,只有老張和小張了。2009年,這一項目落戶中國人民大學,并獲得了更多支持。截至目前,他們已面向海內(nèi)外征集到了近5萬封家書,并仍在持續(xù)征集。此次展出的,只是其中極少一部分。
老張說這些年收集家書,“自己已貼進去20多萬元”。但他認為值,“這輩子和家書分不開了”。每當為觀眾熱情講解展廳里一封封發(fā)黃的家書時,他的眼睛和他微汗的大腦門兒一樣,閃閃發(fā)亮。
小張則承擔著大部分家書的整理、編輯工作,咀嚼著成千上萬家庭的悲歡離合。這個已過而立之年的北漂姑娘月薪至今不到3000元,剛剛結(jié)婚的她,正是當為小家打算之時。辦公室里,衣著簡樸的她埋頭校對信札,不時接聽關(guān)于家書的電話。說起未來,她略顯局促卻又堅定地表示,“放不下家書”。
每封家書背后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老張小張爛熟于心,如數(shù)家珍:
清道光年間在武漢為官的楊毓林與母親常年通信。楊毓林生活清貧,母親寫信說家中“用度缺乏,世事難周”,不得已將家中70畝田地賣掉,“湊銀三百兩”,才渡過難關(guān);楊毓林也常在信中慨嘆窘迫。字里行間,可窺清末基層小官的生存狀態(tài)。
1927年6月,時任黑龍江省長公署科長的何丕襄,其父在江蘇老家病逝,他因路途遙遠不能返家奔喪,在家書中以“棘人”(記者注:罪人)自稱,反復表達自己“不能盡人子之禮”的痛苦心情。
1930年4月,紅軍戰(zhàn)士朱錫紹給祖母寫信報喜,說自己“在廿二軍一九二團一連當軍需長”。在隨后的一場反圍剿戰(zhàn)斗中,他壯烈犧牲,此信遂成絕筆。
“亂世做人,簡直不是人!”這是松滬會戰(zhàn)后,離滬謀生的教師姚稚魯逃難時在家書里所寫的話。信寄出后不久,他就在憂憤交加中去世,家書記錄了這位失去家園的難民悲涼流徙的最后軌跡……
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這些家國故事里,張丁覺得自己身后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他有一個心愿,就是“家書申遺”。他說:“家書是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guān)、世代相承的文化空間,有著相對固定的書寫格式、禮儀稱謂、寄遞送達等操作規(guī)范,符合國家關(guān)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定義。”
張丁說,申遺工作需要相當?shù)娜肆Α⑽锪Γ壳吧形凑絾樱€需協(xié)調(diào)各方支持。
而在5月13日舉辦的首屆中國家書文化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書記兼校博物館館長張建明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將繼續(xù)支持全國性的民間家書搶救活動,在保管、整理、出版和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
多位專家在該論壇上發(fā)聲。作家蘇叔陽說:“孔子講‘禮失求諸野’。今天我們到哪兒去尋找中華民族的禮儀?到家書中去,到群眾中去。”《炎黃春秋》雜志社副總編輯徐慶全也認為,看看《傅雷家書》、《曾國藩家書》等就會明白,“沒有家書,我們‘修身齊家’的東西就缺了傳承的載體。家書是傳承歷史、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
來自承德的86歲老人張伶九也參加了論壇,他曾陸續(xù)向張丁捐獻了自己從1952年以來的343封家信。老人激動地說:“我沒有什么水平,就是希望中國的家書文化代代相傳。”
在捐獻的過程中,很多捐獻者和老張、小張結(jié)下了深厚的感情,張伶九老人就是其一。論壇當天,看到小張忙前忙后沒能參與集體合影,張伶九很心疼。回到承德,老人專門給張丁打來電話:“聽說現(xiàn)在有種技術(shù),可以把沒拍到的人也補到相片上……你想辦法把小張補上吧,她勞苦功高。”
但小張自己對“勞苦功高”的評價感到不好意思。只要能有更多的人關(guān)注家書,她就覺得值。老張則提出了一個宏偉目標,“將來要建一個獨立的中國家書博物館”,不能止步于一個展覽。
盡管當下手寫家書的人近乎絕跡,但傳統(tǒng)家書的溫度,依然能吸引許多年輕人。在中國人民大學,這一展覽引起了不少學生關(guān)注,記者甚至看到有男生和姑娘這樣套近乎:“我?guī)闳タ磦€家書展覽吧,特別有文化,你肯定喜歡。”
一位學生在觀展留言簿上的留言,讓老張小張感到欣慰。“看完展覽,我也想寫一封家書。”
編輯:付裕
關(guān)鍵詞:家書 中國 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