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2014全國兩會>評論改革評論改革
中國,做改革的弄潮兒
哪個國家對改革的認識更深刻、策略更完備、決心更大、效果更明顯,這個國家就將在未來全球經濟新發展中搶占先機
2007年初肇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短期內席卷了全球。七年已過,我們總的估量是:危機遠未逝去,只是進入新階段。
得此論斷的根據,是釀成危機的基本因素并未消失。其中,過度消費、過度福利和過度負債為主要表現的發展方式扭曲,服務業過度發展、產業空心化的結構扭 曲,金融體系過度杠桿化以及對實體經濟的疏遠化,乃至政府赤字率和債務率長期居高不下等,尚未有顯著改善。而各國在反危機中采取的超常規政策,雖阻止了危 機惡化,卻為復蘇增添了障礙,如巨量貨幣供應導致的“洪水泛濫”,政府債臺高筑的“財政懸崖”,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動蕩,都成為阻礙恢復的新因素。
危機以來,一度曾出現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增速拉開且互不關聯的“雙速脫鉤”現象。不過,2013年也冰冷地提醒世人,這只是危機中的一個階段性現 象。新興經濟體最初幾年的迅速增長,得益于發達經濟體寬松政策導致的大量資本外流。但由于國內經濟結構未得有效調整,一旦熱錢退出,就會出現資本回流導致 股市狂瀉、匯率急貶、增速下滑等情況。大部分新興經濟體仍未根本擺脫儲蓄與外匯雙缺口的“錢納里符咒”。
發達經濟體自顧不暇,新興經濟 體深陷傳統困境,使得當今世界出現了治理真空,這也是危機仍在繼續的明證之一。幾年來,我們見證了二戰后的全球治理體系“一頂頂皇冠落地”。世界銀行、世 貿組織、世界能源署等傳統機構,既不能有效應對傳統挑戰,更無法適時應變。另一方面,危機中產生的新的治理機制,如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雖然一度風光 無限,但在局面稍緩之后,被各種狹隘利益擠壓,發展勢頭難再。
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中國也不例外。從2010年開始,中國經濟便已進入“結構性減速”通道。適度降低速度是中國經濟的主動選擇也是正確選擇,但在這一過程中,也有一些新的挑戰。
其一,盡管7.5%左右的增長速度令世人艷羨,但如何將增長速度控制在合理區間,同時促進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與定力。
其二,當城鎮化戰略在城鄉一體化大框架下重新設置、全國房地產登記系統將于6月啟動時,城市發展顯出清晰層次差別,房地產市場將出現新局面,其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其三,產能過剩嚴重存在,未來如何選擇投資領域、投資方式和投資主體,將很關鍵。
其四,相比發達國家的寬貨幣、低利率、緊信用的組合,中國金融業目前呈現的寬貨幣、高利率、貸款難、貸款貴的組合,加之金融機構自我服務傾向明顯,考驗著金融業能否成為經濟穩定增長的正能量。
其五,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上看不存在大問題,但局部有隱患。尤其是,增長速度下滑、城鎮化戰略轉型、房地產市場調整,都可能壓縮地方政府的還債空間,使部分債務趨于惡化。
預防和改變上述隱憂的治本之策,就是對經濟發展方式進行戰略性調整,對高度扭曲的經濟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革。應當說,改革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是任何一個 負責任的政府都必須采取的戰略。哪個國家對改革的認識更深刻、策略更完備、決心更大、效果更明顯,這個國家就將在未來全球經濟新發展中搶占先機。
我們高興地看到,在新的經濟大潮中,中國再次成了最勇敢的弄潮兒。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副院長)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經濟 中國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