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2014全國兩會>好聲音>生態生態
“我們的目標是:沒有垃圾”
中國人覺得垃圾很可怕,避之不及;而德國“喜歡”垃圾,甚至到周邊國家進口垃圾,因為垃圾處理是增長最快的高利潤產業。
“今年我跟史明德委員一起做了一個提案,關于借鑒國外經驗破解垃圾圍城的困局。這一年來,我們兩一個在中國,一個在德國,各自調查,德國先進的垃圾處理經驗對我國非常有用。”在小組討論中,全國政協委員張建國的發言引起委員們的關注,大家都很好奇他們合作的成果。
由于擔任中國外國專家局局長的工作,張建國委員了解到德國在垃圾處理方面有先進經驗。無獨有偶,同在對外友好界的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委員在德國一直做垃圾處理調查,兩人一拍即合。“去年兩會后,我們就分頭工作,我在國內走訪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很多城市,收集情況。史明德委員在德國了解垃圾處理工廠的技術,他非常專業。”張建國說。
大使工作緊張繁忙,在另一邊的德國,史明德只要有空就經常往垃圾處理廠跑,“我要弄清楚他們的每一道工序”。如今,史明德已成了“垃圾處理專家”,對垃圾處理分三個階段,且聽他的分解:第一是填埋,中國90%垃圾都采用這種方式,而在德國已被禁止;第二是垃圾焚燒。為避免產生二惡英等次生污染,需要在1000度以上的溫度下焚燒,并在排放前經過多套過濾系統除塵、排除有害氣體。目前德國80%的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焚燒過程產生的熱量可用于發電,殘留的固體物無害、體積小,很大一部分經過壓縮固化還可以用來筑路和作建筑材料。這樣的工廠甚至可以建在市中心;第三,近幾年德國又研發了新的生物處理垃圾技術,用機器自動分類垃圾,金屬等資源性垃圾集中回收,餐廚等垃圾用于生產有機肥料,無法分揀的剩余物才用于焚燒。
“這些最新的技術很適合中國。”史明德提出,光有技術不行,還要有經營模式,要讓企業有利可圖。企業每收一噸垃圾,政府要支付相應的費用,然后企業在垃圾處理過程中繼續獲得利潤。這是一個雙贏的產業鏈模式,所以發展很快。
“中國和德國對垃圾的看法很不一樣,中國人覺得垃圾很可怕,避之不及;而德國‘喜歡’垃圾,甚至到周邊荷蘭、意大利等國進口垃圾,垃圾處理是增長最快的高利潤產業。”史明德指出,觀念的轉變至關重要,只要我們處理得當,垃圾就可以成為寶貴的資源。
去年12月,張建國也到德國親眼見證了這些處理方式,“太神奇了,我們倆商量說一定要做一個提案,呼吁政府重視借鑒這些有益的經驗。”不僅是提案,兩位委員已經開始發揮自己的工作優勢“搭路子”,推進垃圾處理的國際合作——開展專家引進和專業技術人員派出培訓。
“現在垃圾處理技術不是問題,關鍵是看如何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落實,我們希望今年能夠有合適的試點城市。”說起新的“合作”計劃,史明德充滿期待。
編輯:羅韋
關鍵詞:垃圾 德國 垃圾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