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最政協
進一步規范政府土地審批與項目環評行為
全國政協: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看得見摸得著”對各項審批制度改革進行梳理和評估,讓簡政放權放得好更行得通
原標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全國政協“進一步規范政府土地審批與項目環評行為”專題調研綜述
“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簡政放權作為我國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新一屆政府上任兩年多以來,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得到削減和下放。
簡政放權在地方落實情況如何?對上級下放的審批事項,地方是否接得住、管得好?怎樣才能用好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
圍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近日,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就土地審批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領域相關問題開展專題調研,先后來到四川成都、眉山及廣東廣州、中山、珠海兩省五市,實地了解情況,提出思考和建議。
政務大廳漸成便民服務主流
走進寬敞明亮的四川省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迎面是一塊巨大的LED屏幕,播放著行政審批的有關事項說明。上午11點,大廳內人來人往,各個廳局的辦理窗口前,不時有群眾前來咨詢、辦證。
中心負責人向調研組介紹,政府服務平臺設109個服務窗口,日均受(辦)理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2500余件,利用信息網絡化技術手段對772個辦事事項進行網上審批。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四川省實際情況,四川省去年又整合省政務中心政務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能,組建了四川省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省、市、縣三級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平臺,構建統一高效的公共資源交易有形市場體系。
事實上,政務大廳作為方便群眾辦事、提高行政效率的載體,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此次調研中,委員們還走進四川眉山市和廣東中山市的政務大廳,在服務窗口前聽取工作人員介紹,了解事項辦理流程。
在中山市政務中心的工商行政窗口,一個年輕姑娘正在等著辦手續,聽說她打算自主創業,委員們關切地詢問她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旁邊的窗口,一位剛領到營業執照的市民笑容滿面,在服務評價終端按下了“滿意”鍵。
政務大廳將承擔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集中起來,實行“一個窗口”對外統一受理,解決了群眾“摸不清門、跑累了腿”的問題。在政務大廳,通過公開政府的各項審批目錄、編制服務指南、列明申請條件和基本流程,讓群眾一目了然,行政審批也變得公開透明。調研中,委員們最關心的還是制度改革是否真正惠及了百姓———“辦理一個工商行政許可登記,從準備材料到拿證一共需要多長時間?”“政務中心使用率高嗎?”“群眾不滿意的情況怎么處理?”
“政務大廳在方便群眾辦事的同時,其實也是引入第三方監管。”全國政協委員廖永林表示,以前是各個部門自己干,而現在審批都放在大廳里,事項也公開了,有利于群眾對辦事部門進行監督,促進陽光審批。全國政協委員陶武先說,行政審批效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代表地方政府的形象,改革不能流于形式、走過場,在政務大廳之外,看不見的地方同樣要下功夫。同時有委員認為,不光要發揮政務大廳的作用,更要推進網上審批辦理事項,能網上辦理的一律上網,群眾辦事甚至都不用去大廳,有利于節約時間,也減少跑腿之累。
難以遏制的審批沖動
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權就意味著觸動利益。“一些部門對行政審批的沖動仍然很強烈。”廣東省編辦副主任陳華江說。
廣東作為改革先行先試的前沿陣地,全面對接國務院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相關規定,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最大限度減少人為主觀影響。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某些部門不愿下放權力、下放不同步、你放我不放的問題。“政策配套沒有跟上,部門之間‘掐架’的情況仍不少,本來是方便群眾的改革,有可能給他們帶來新的麻煩。”陳華江表示。
調研組發現,前置審批程序過長、流程復雜,影響著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四川省國土資源廳負責人表示,在土地審批方面,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簡化了流程,以接收報件到省政府審批為周期計算,從平均用地120天以上提速到30天。但現行法律法規設置了較多的審批前置條件,比如林地的地質災害評估、土地復墾方案等,一塊地要真正交付使用,實際時間往往需要一年多甚至兩三年。
在環境影響評價方面也有類似的情況。“前置審批沒有一年半年的做不下來。”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陳光榮說,環評文件關注的重點應該在于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和環保措施上,而現在環評內容泛化,反而淡化了對環境影響的評估。他希望減少前置審批事項,把不屬于環評的內容剝離出去。
“中央提出要發展實體經濟,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關聯很大。”陳華江舉例說,比如生產許可證分為21類,有2000多種前置審批,沒有生產許可證企業就不能生產。而市場瞬息萬變,幾年批不下來的話,租金、市場等環境一變化,企業可能就被扼殺在搖籃中。陳華江認為,各個部門的心思不應該只在自身利益上,要有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意識和責任感。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徐德明表示,改革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研究行政審批項目改革,就是要破除制度中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部分,減少權力尋租的空間,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適合的環境,尤其要降低門檻,支持幫助企業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馮川建表示,重復審批耽誤了很多時間,希望相關部門不要攬權,要幫助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改善生存環境。“說到底,要實施點對點的審批制度改革,有效縮短百姓、企業辦證的時間。改革的成果要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徐德明說。
要放權更要監管
“會批不會管”、“對審批很迷戀,對監管很迷茫”、“事前審批多,事后監管少,拿到審批單就沒人管了”……調研組走訪時發現,上述現象仍然突出,監管成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的一大短板。
委員們認為,簡政放權,“管”和“放”同樣重要。“怎樣加強監管?”全國政協委員王兆海建議,首先用法管,下放權力與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相結合;其次用規劃來管,要有國家總體規劃和標準;此外,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對土地使用情況進行監管,哪兒有違規建設的情況,馬上就能發現。
全國政協委員閆克慶表示,一大批行政審批項目下放之后,讓地方政府和中央的博弈,變成地方政府與地方部門的博弈。因此他建議讓審批和監管相對分離,部門把工作重心放在事中事后監管而非審批上。
全國政協委員馬大龍說,環評實行備案制的方法還是很可行的。每年的項目量很大,實行備案制節約很多時間。此外,許多第三方環評機構基本上是走形式,如何加強對它們的監管,需要進一步研究。
“監管主要抓規范。這邊放那邊查,企業應接不暇,也沒有意義。”徐德明認為,監管不能只強調配機構、配人,這樣是提高行政成本。應該在降低行政成本的前提下,實行有效的公眾監督和社會監督,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罰和嚴懲。
全國政協委員黃國柱用“很有收獲,很受啟發,很開眼界”形容這次調研。他表示,最根本的還是要限權,如何約束權力,怎樣監管權力,就要劃定權力的邊界。此外,調研中發現一些領域的法律法規仍然相對滯后,許多工作需要一項項去清理和解套。
“不要為了放而放,要為了好而放。”全國政協委員趙松說,在沒有科學評估的前提下,就決定砍掉多少個審批項目,這種做法仍是計劃性思維。她建議對各項審批制度改革進行梳理和評估,讓簡政放權放得好更行得通,讓百姓看到好的效果,從實踐層面更有獲得感。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政府土地審批與項目環評行為 簡政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