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最政協
吉林省政協協商座談“特色歷史文化挖掘與傳承”
作為草原文、山地文、平原文、游牧、農耕和漁獵文化的融合,用什么來標志定位吉林文化?
“用什么來標志吉林文化?”
吉林省政協協商座談“特色歷史文化挖掘與傳承”
★閱讀提示
吉林省政協召開“特色歷史文化挖掘與傳承”咨政協商座談會,會上,多位省政協委員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圍繞主題提出了意見建議。
本報訊“吉林省文化是草原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和漁獵文化的融合,那么,用什么來標志吉林文化,定位吉林文化?”日前,吉林省政協召開“特色歷史文化挖掘與傳承”咨政協商座談會,多位省政協委員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提出意見建議。
“談到特色歷史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必須要搞清這種歷史文化的承載體。從文物角度出發,它所承載的信息是由各級各類不可移動和可移動文物構成。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角度說,主要是通過傳承人所承載的重要歷史信息來體現。”據吉林省文化廳副廳長翟利國介紹,吉林省有不可移動文物9017處,可移動文物約178萬件,其中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有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5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56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1名,省級非遺傳承人192名。
邴正委員率先發言,吉林文化從地理位置上看是邊疆文化,從歷史發展上看是創業文化,從資源上看是生態文化。他建議,應組織專家學者加強對吉林特色歷史文化的定位研究,加強吉林特色歷史文化研究隊伍的建設。
愛新覺羅·恒紹委員一直關心滿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他建議,政府要加大力度投資,對滿族非物質文化、語言文化、祭祀文化給予搶救性挖掘,建立中國吉林的譜學文化博物館,通過研究家譜,挖掘當時生活在東北地區滿族人的政治環境和歷史環境以及當時歷史變革的記錄。
“特色文化是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應該有久遠的歷史、清晰的傳承、活態的存在、鮮明的地域特色。”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曹保明提出,吉林省在歷史上有自己的“絲綢之路”———東北亞朝貢道和清朝時期的大于路,他建議,應充分發揮這個特點,抓緊搶救吉林特色的記憶文化,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過了百年的老字號品牌不能單純看成是企業和商家的私有財產。”李鐵順委員建議,要為傳統老字號撐起一把支持“傘”,以特別視角看待老商號,優惠政策扶持老商號,在扶持老商號的過程中營造新文化。
“說到吉林的特色文化,我認為二人轉占有重要地位,二人轉不僅歷史悠久,也反映人民的生活內容。”馬普安委員建議在振興吉劇同時,加大對二人轉的輻射力度,使吉劇和二人轉相互帶動,共同發展,兩翼騰飛。
“要保護好現有的文化遺產,城市建設必須有地域的文化符號和要素。”省政協副主席王爾智提出,吉林東有長白山,西有河湖連通的濕地,南有國家名城,北有松花江黑土,文化要和生態結合起來,發展旅游業大有可為。
“物化是保護,活化是傳承,要加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更好研究提煉出更高層次的吉林文化。”省政協主席黃燕明表示,委員們對于深入研究吉林特色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傳承研究非常深入,省政協將認真整理委員建議并報送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文化 吉林省 政協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