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會議會議
吉林政協開展咨政協商會 展現委員的履職風采
原標題:“小平臺”撐起“大舞臺”———吉林省政協開展咨政協商“月會”的生動實踐
每月一次的咨政協商座談會,也稱“月會”,是吉林省政協自2013年底醞釀并于2014年1月起實施的。吉林省政協結合自身實際特點,根據議題邀請相關界別委員、專家學者和相關黨政部門人員參加,“大題目”貫題、“小切口”入手,以小“撬”大開展協商討論。去年12次咨政協商座談會搭建了一個“小而精彩”的平臺,為吉林省政協委員履職撐起了一個大舞臺。
“我們不僅要搭建‘大而結實’的平臺,還要搭建‘小而精彩’的平臺,充分發揮委員的主體作用,展現委員的履職風采。”省政協主席黃燕明提出,要在選題、定題方面做到框架要寬,題目要專、要精,這樣才能談得透、談得深,做到形散神聚,提出的意見可以尖銳,委員的意見建議要盡量原汁原味地向有關方面反映。
找準了定位、明確了形式,接下來就是對全年的協商議題進行逐一的分析敲定,為“月會”指定了承辦部門。辦公廳還專門下發了《政協吉林省委員會“吉林咨政協商會”工作辦法》,用制度對咨政協商座談會具體籌備組織工作作出規范。“月會”由黃燕明主持,分管副主席作小結發言,邀請20多名委員、專家學者參加,參與者有備而來、有的放矢。相關黨政部門既有情況介紹,又有直接回應,當場承諾采納和落實。
“要讓委員敢于直言,敢說真話。”黃燕明多次強調,咨政協商座談會要配合對口協商、專題協商等其他協商形式,繼續增大協商的密度,積極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
2014年1月10日,在“加快轉變經濟轉型創新發展”咨政協商座談會上,與會者直奔問題。“‘中梗阻’太厲害了。”程德龍委員根據自己在企業經營生產中遇到的種種“掣肘”說道:“吉林經濟的轉型,關鍵是人的轉型,是換腦筋,是轉變觀念!”省發改委負責人聽完后表示,會認真梳理委員們的意見和建議,仔細研究落實。這樣的場面,在咨政協商座談會上并不鮮見。談起對咨政協商座談會的感受,省政協經科委主任柳青介紹說,咨政協商座談會氣氛熱烈而坦誠,決策者和委員、專家學者的觀點盡情釋放,參會人員之前都經過廣泛調查研究,所提建議都很客觀、中肯,能最大程度地達成共識,更好地體現了會議效能。
在“高教強省”咨政協商座談會上,委員們提出,“高教強省不是看學校到底建了多少高樓大廈、實驗室,而是要看學校培養了多少人才。”“高校應該更加注重搭建學校與企業聯系的平臺,要主動熟悉市場動態,將產和研更有針對性地結合起來。”
“現在的農業科研體制,就像一個啞鈴模型。”在“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咨政協商座談會上,車黎明委員指著圖解釋說,啞鈴兩頭分別是“科技成果的產生”和“科技成果的應用”,中間手柄部分就是“科技推廣”工作,要使這個啞鈴三部分很好地協調起來,良好運轉,就需要從體制、機制入手。只有做出好的制度設計,才能推動吉林省的農業科技進步。
一年來,咨政協商座談會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選擇了“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特色歷史文化挖掘與傳承”、“推動廣泛就業”等12個議題進行咨政協商,每次會后根據委員們的意見整理成《政協信息專報》報送省委、省政府,有效地促進了協商成果的轉化。
細數可知,12次會議共有委員、專家學者350余人次,黨政部門60余人次參加會議。從爭先發言、針鋒相對,到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委員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日前,吉林省政協辦公廳又制定了《協商計劃、咨政協商座談會、調研視察年度議題產生辦法》,對咨政協商座談會議題的提出、篩選和確定做了更加詳細、明確的規范,使協商民主活動更趨制度化。(高峰 王玥 高嵩)
編輯:薛鑫
關鍵詞:政協 協商 委員 吉林 咨政協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