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成就顯著,城市規劃法律法規和實施機制基本形成,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城鄉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進民生福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城市規劃前瞻性、嚴肅性、強制性、公開性不夠,有法不依現象依然存在,城市病凸顯等亟待解決的問題。[詳細]
“現有產權和稅收制度等,導致城市建成區的物業產權細碎化,規劃難以更新。經濟發展必然導致新、舊城市功能替代和各種用地比例變化,現有規劃難以調整……”對此,趙燕菁給出的對策是“頂層設計、研究教育和管理體制”。[詳細]
“城市規劃工作為什么存在這些問題?說到底是有法執行不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認為,因為相關法律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被部門或局部利益所利用,導致一些城市規劃無法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詳細]
“部分地區在編制實施城市群規劃中,存在偏重經濟發展的傾向。”“京津冀三地在保護管理上還缺少統籌,在展示利用上還不夠完整。”來自武漢的吳超委員和來自天津的高玉葆委員從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京津冀兩個區位,不約而同談到城市群規劃中存在的協同和統籌問題。[詳細]
各地積極落實“多規合一”是毋庸置疑的,但“現在‘多規合一’工作遇到了一件非常著急的事。”昨天全國政協“加強城市規劃工作”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在城市規劃一線工作30多年的黃艷委員向大家講述了令她頭疼的一件事。[詳細]
“一些特大鎮現在是‘小馬拉大車’、‘大個子穿小衣服’。”蔡玲委員形象地表述了一些特大鎮陷入“縣級體量、鎮級體制”的困境。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問題是:雖然小城市的人口規模標準是市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但城市人口規模迅速膨脹,許多縣級城市的市區常住人口已經達到或超過了50萬的臨界值。[詳細]
“規劃應盡可能‘法條化’,不因領導人的變動而隨意變動。”“尊重城鄉規劃的法律地位。”在5月19日的全國政協“加強城市規劃工作”雙周協商座談會上,賴明常委與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專家李曉江認為,要“確保規劃權威性”。他們提到的,正是城市規劃達成使命的重要前提——嚴肅性和權威性。[詳細]
“對這些大城市來說,再不要走規劃一次、擴張一片、攤大餅式的老路了,首要任務是瘦身。”“生態紅線是關系我們子孫后代持續健康發展的生命線,對這條生命線我們至今還沒有足夠的認識。”[詳細]
“聽說我這次又來參加雙周座談會,一輩子在故宮工作的一些老工匠特別激動,他們說,你一定要代表我們鞠一躬表達感謝!”在19日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發言之前說了這樣一番“題外”話。接著,他站起身,認認真真鞠了一躬。[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浪費和折騰,是眾多城市在規劃工作中的通病,由于“縱向”的部門垂直管理和“橫向”多規并行,造成規劃之間互相滲透、內容交叉、管制重疊、標準不一,簡而言之,就是“規劃打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