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解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保護紀實:問渠那得清如許
原標題:一庫清水待征程
十堰市馬家河畔
淅川縣取締的網箱
作為一項惠澤北方地區近億人口的惠民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將通水,屆時一庫清水北上,京津冀地區將“同飲丹江水”。而作為工程發揮效益的前提和基礎,水質更決定著工程的成敗。通水在即,中線水質是否達到既定目標?能否讓北方京津冀等地區的城市用上放心水?
日前,記者跟隨南水北調中線水質保護采訪團,奔赴陜西、湖北、河南三省實地采訪,同時,也見證了中線工程水源區為這江清水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漢江源頭陜西:清水接力從此開始
■背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的水量85%以上來自漢江,漢江的發源地在陜西秦嶺南麓,并由陜西流經湖北。
采訪團走進陜西的那幾天,天公不作美,一直陰雨連綿。但陜西以及各地南北北調辦公室的人卻都喜上眉梢,稱之為“喜雨”、“及時雨”。
“因為前段時間大旱,9月上旬水庫的水位一度在142米,達不到調水要求,而陜西的這場雨正好可以補充水庫庫容。”陜西省南水北調辦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但也正因為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地,為了保護這江清水,陜西人一刻也不敢懈怠。
由于水源區地處秦巴山區,水土流失尤為嚴重。一組數據顯示,中線工程開工前,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約占水源區總面積的38.6%。水土流失不僅使河道和水庫淤積,降低水源涵養以及河道、水庫調蓄能力,而且還會將大量的農藥、化肥等污染物帶入河道污染水質。
陜西省丹鳳縣桃花谷的邢顏文想起幾年前的事故至今心有余悸。“2010年7月23日,那天的雨下得很大,由于兩邊山上沒有太多的樹,洪水很快沖下山,整個山溝淹成了河,整個桃花谷差點被夷為平地。”
洪災也敲響了水土保持的警鐘。為此,陜西省采取綜合措施,統籌種植業結構調整、生態移民與水土流失治理,逐步將依賴坡耕地生產的農民搬出深山,從根本上恢復山區植被。
搬得出,如何才能穩得住?如何才能讓老百姓住得更加舒服又減少面源污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也被提上日程。
漢中市西鄉縣楊河鎮高土壩村是移民安置區,隨著移民社區規模的不斷擴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等問題也日益凸顯。為此,高土壩村開始探索垃圾污水集中無害化處理的新模式。
黃昏時分,高土壩村的廣場前音樂噴泉騰起,優美的環境每天都吸引了大量的村民前來休閑、娛樂。“猜猜這噴泉的水從哪來?”高壩村黨總支副書記王琨給記者賣起了關子。
原來,高壩村的生活污水通過管網收集、化糞池沉淀、厭氧池、人工濕地等技術進行處理后,達標后的水進入魚塘,而魚塘除養魚外,一部分的水用來苗木灌溉,一小部分則用于音樂噴泉,可謂水盡其用,一點也不浪費。
“想不到吧?是不是一點魚塘的味道都聞不出來?”王琨頗為自豪。
如今,“人在畫中走、車在林中行、清泉繞村流、產業促民富”已成陜南特色山區新村的格局。72歲的王新華已在漢中市南鄭縣陽春鎮徐廟村的女兒家住了很久,“不走了啊,這么好的環境當然不走了,以后就生活在這里了。”
資料顯示,南鄭縣空氣質量Ⅱ級以上優良天數常年達到340天以上,2013年達到354天,位居省市前列;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指標達標率100%,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安全;縣境內各湖庫及支流入漢江斷面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2010年榮獲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稱號。
陜西省白河縣,漢江在陜西的最后一站。“雖然是最后一站,我們也得站好崗。”白河縣副縣長盧存安說。
“我們手里拿的是清水接力棒,一級接一級,而我們的任務就是保證把Ⅱ類水質的漢江順利交到湖北。”盧存安表示。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南水北調 十堰市 丹江口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