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爭鳴
房地產市場泡沫可望越擠越大?
今天(10月11日)有媒體報道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剛剛發布的有關亞太地區經濟展望的更新報告中,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下行風險表示了擔憂。報告說:“中國房地產市場比預期更加強烈的衰退以及日本安倍經濟學低于預期設想的效果將對該地區增長前景產生負面效果。”
IMF的擔憂當然是有一系列數字支撐的。國家統計局9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至8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房地產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已經達到68個,其中跌幅最大的達到環比下跌2.1%。由于以往中國經濟對房地產業拉動作用的依賴程度較高,所以房價下跌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上述報道稱,“根據IMF的研究,房產價格持續下滑將對不少亞洲新興經濟體產生較大影響,房產價格指數每下跌5%,將使得一年后的GDP平均下降1.3%”而根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的數據,房地產市場所吸引的投資占到了當年名義GDP的19%,因此,房地產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能比IMF估計的更大。
如果說在一個國家的局部,比如旅游度假地、宜居地等地方,其經濟靠房地產業拉動尚有道理的話,那么,一個國家、尤其是經濟體量位列世界前茅國家的經濟興衰命系房地產業,以房地產業為龍頭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無論如何也是不正常的。靠房地產強國、富國,靠房地產業績傲立于世界經濟體之林,這等強國夢其實是連房地產業大亨也敢不相信的天方夜譚。
排除房地產泡沫,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這一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并且實際上已經成為房地產業的自我評估和預期。但是,泡沫如何破,中國經濟以及諸多關聯產業如何過渡到經濟常態,卻絕非砸破泡沫的“一錘子買賣”那么簡單。現實的問題在于,排除泡沫比制造泡沫難得多。
正如上述房地產業與整體經濟關聯度所顯示,房地產業去泡沫化的過程,必定伴隨著經濟下降的過程。此時,如何處理經濟下降的問題,就面臨著多種選擇。這其中一種選擇就是人們當下所謂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從某種角度而言,“新常態”實際上就是把經濟非高速的增長視為常態,把擠出房地產泡沫而導致的經濟增長放緩視為正常現象。實際上,通過反腐等政治途徑,加大調整分配結構和利益結構的力度,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對沖經濟放緩對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進而保持社會的基本安定。最近一年,在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情況下,社會騷亂事件不增反降的情況,從一個側面證實了這一點。
當然,另外一種選擇,就是如有經濟學家所言“一犯煙癮就摸煙槍”的“刺激—反應”模式。這種選擇就是刺激、刺激、再刺激,相信一放(款)就靈,最終只能靠一“印(票子)”解憂愁。9月30日,央行放松了房屋貸款政策,降低了首套住房和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款比例,允許商業銀行提供貸款利率折扣。更引人注意的是,央行鼓勵銀行通過發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期限較長的專項金融債券等籌集資金以增加貸款投放。媒體報道說,這些金融措施,使“國內10萬億元的按揭貸款可實現證券化,同時騰出10萬億元的房貸額度”。
中國經濟數據庫的統計的顯示,截止到今年3月,中國房地產行業包括抵押和開發商貸款在內的信貸規模仍然占金融機構信貸總規模的21%。這樣的信貸規模再加上10萬億房貸的空間,房地產業泡沫想破都難。
編輯:曾珂
關鍵詞:房地產市場泡沫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下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