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爭鳴
官員自殺真相不應還是禁忌
一名街道干部的自殺,將浙江省寧波奉化塌樓事件再次推入輿論的旋渦。奉化市公安局發布微博稱,4月9日上午,一男子在奉化西河路批發市場附近自殺身亡。經查,死者為塌樓小區所在的錦屏街道建設管理辦副主任何高波。
何高波曾任職危舊房屋安檢小組辦公室主任,據他的同事回憶,奉化塌樓后“他真的很忙”。幾天前,何高波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樓塌前一天,確實有人對房屋進行了檢測,但那只是一份數據采集。公眾對塌樓追責之時,類似的信息頗受關注。塌樓事件的調查,正在全面展開,紀委等相關部門,也已成立責任追究調查組,啟動問責機制,重點調查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是否存在瀆職失職行為。此時,何高波的突然自殺,必然引來猜測和質疑。
無論如何,一個生命的突然離去,都令人悲傷。何高波的親友可能最不希望輿論對其“不依不饒”——這對逝者及其家庭而言,確實不公平。只是,當塌樓成為一個公眾事件,當房屋質量安全又一次以殘酷的方式敲打人們的神經,當何高波與塌樓事件有著各種關聯時,不去叨擾他已不太可能。
有關何高波突然死亡的各種流言,或許缺少足夠的事實和證據,但在這樣一起敏感事件中,有揣測和疑惑當屬正常。一個忙于處理塌樓事故的人,為什么突然自殺?是確實有失察失職之責,還是當了“替罪羊”?自殺之時,他承受著怎樣的壓力?諸如此類的疑問,如果得不到回應,流言只會更加富有“想象力”。此時,盡快調查何高波的死因,并將其公之于眾,是消弭公眾質疑,同時也是尊重生命的最好方式。
一段時間以來,不時有官員自殺的消息,疑問、困惑、謠言也隨之四起。公眾的流言蜚語中,有不理性、有窺視甚至消遣的成分,對其簡單指責毫無用處,要想真正消彌質疑或者傳言,只能靠信息公開。官員自殺事件,不該成為某種禁忌。開放的輿論空間里,越是對其避而不談,各種流言蜚語小道消息,越會大行其道;官方的權威發言越是三緘其口,揣測質疑過度闡釋越會沸沸揚揚。
公眾對官員自殺事件的敏感,源于以往的經驗和認知。因為相當一部分官員的非正常死亡和腐敗、失職、黑幕相關。而對這些事件的回避,只會加劇公眾對官員,對官方消息的不信任,加劇“死亡遮掩了太多內幕”的刻板印象。在這樣的認知和偏見中,即便是那些出于個人情緒和疾病原因的非正常死亡,也會引來無端猜測,這其實是對逝者及其家人的再次傷害。
其實,官員的非正常死亡原因很多,既有工作壓力、升遷受挫、情感問題,也有涉嫌腐敗瀆職。公眾本該就事論事,理性看待,少做毫無事實依據的揣測。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的諱莫如深,信息不公開,人們無法知曉官員自殺的真正原因,難免做最壞的猜想。官員自殺事件不再成為禁忌,意味著此類事件的公布,不再是寥寥數語的簡單表述,而是對其調查過程、結論的公開。如此,公眾才會有理性的態度,才不會瞎猜亂想。當然,事件的調查需要一定的時間,公眾要有等待真相的耐心,相關部門要有公開真相的誠意。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自殺 官員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