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馮軍旗再次走紅的背后
學術論文,能在普通大眾間引發熱潮,獲得傳播意義上的巨大成功,說明這類“看得懂”的學術成果的稀缺程度。
馮軍旗再次走紅的背后
這幾天,朋友圈一直被一篇名為《為什么學校打印店老板大多是湖南人》的微信刷屏,文章特意注明,這是一篇博士論文——“多么冷僻的考據!”轉發此文的微信公共號給予這樣的評論。在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的反應大致分為兩派。
一派認為,這是閑得無聊的研究,一個博士生,難道就只能做這樣的文章,還堂而皇之冠之以學術研究的名義,在他們看來,這簡直就是無厘頭。而另一派則認為,這是一篇難得的接地氣的學術文章,搞社會科學,就應該像這樣,以問題為導向,從具體地方具體事件切入,認真分析問題,從社會歷史淵源中尋找時代的步伐,這才是人文社會科學應有的面目。
作者馮軍旗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感覺很意外,這篇文章實際上是他八年前讀博士研究生時的作品,這篇文章以嚴謹的田野調查的方式,通過詳實的數據和扎實的訪談,還原了湖南婁底治下的貧困縣新化,50年來仰賴血緣、地緣和社會結構,發展出遍布全國的復印產業網絡的發展軌跡和歷史沿革。這篇文章的學術名稱是《新化復印產業的生命史》,是不是很高大上?只不過名字被人一換,感覺就Low了很多。
這篇文章之所以走紅,就在于讀來不太像一篇“通常”的學術論文。文章以平實的筆調,以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走訪了在新化縣復印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同時代的代表人物,還原了各個時代不同的社會經濟現象,文中沒有一句“像樣”的學術語言,都是老百姓看得懂的話,讀來更像一篇新聞調查,任何有小學識字能力的讀者,都能毫不費力一口氣看完。
然而,所謂的學術派卻認為,這樣的文章缺乏理論,不成體系,言下之意就是認為,學術就應該用學術的方式來表達,是由理論、概念、邏輯、術語所組成的嚴密的壁壘,怎么能混進來這樣一篇平淡如水的文章?還有一個批評就是,研究學校打印店老板從哪里來,這樣的選題太小太冷僻,有什么意義?“為什么學校打印店老板大多是湖南人?”意外走紅,新化打印與沙縣小吃、莆田醫院、蘭州拉面一樣,均為地域性產業的經典案例,難道不值得研究?
可實際上,只要認真閱讀全文,你就會發現,學校打印店的老板為什么大多都是湖南人,背后的真相不僅反映了50年來新化人的集體選擇,也成為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大時代的一個縮影。目前,在全國各地從事復印打印業務的湖南新化人,已經超過20萬,占據這個市場的80%。《金陵晚報》在南京大學城的采訪,也證實了這一數據的準確性。
其實,這不是馮軍旗第一次走紅。5年前,他以中原一小縣城為背景撰寫的《中縣干部》一文,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此文歷時兩年,走訪了當地161個干部,以25萬字的篇幅,還原了“中縣”的基層官場生態。文中詳盡地描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基層官場面貌,引起輿論極大關注,一炮而紅,一時間洛陽紙貴。
學術論文,能在普通大眾間引發熱潮,獲得傳播意義上的巨大成功,說明這類“看得懂”的學術成果的稀缺程度。一項調查表明,高達82%的人文學科以及32%的社會科學論文從未被引用和閱讀過,即使是在學術圈,這些文章也絲毫不能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人文社會學科,就應當貼近現實,研究鮮活的社會現象,并以平實的文字表達,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研究。那些大而無當、空洞無物、艱澀難懂的文章,除了評職稱拿獎金,才是真正的毫無意義。
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社會學大師費孝通的《江村經濟》,訪談、民俗、數據也都融入到了平實的描述之中,甚少所謂的“專業術語”,這恰好也是費老的博士學位論文。馮軍旗的新化,思路、方法、表達,與費老的江村,幾乎如出一轍。而迄今為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還未有能超過江村者。這說明,馮軍旗這樣的文章,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因為太少,所以稀缺,這也是馮軍旗這篇文章時隔八年之后突然走紅的真正原因。
編輯:水靈
關鍵詞:馮軍旗 再次走紅 學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