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古樹茶葉萬元一公斤?這杯“古董” 咋喝好
原標題:(新評彈·善待歷史文化遺產(1))人民日報:這杯“古董” 咋喝好?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見證。如何善待歷史文化遺產,處理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圍繞該話題,組織系列言論。
——編者
這幾年,云南的“古樹普洱茶”市場挺火。上百年的樹齡、原生態的生長環境、無農殘的標本,加之物以稀為貴,讓個別“山頭”的古樹茶葉賣到近萬元一公斤。在昆明的茶城里走走,到處都擺著古樹茶,這“概念”甚至風靡全國。
云南號稱世界茶樹的原產地,其“活體證據”就是域內廣泛分布的古茶樹。云南的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都種茶,到清朝時普洱茶盛極一時,留下了大量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如今,這些上百年乃至幾百年的古茶樹群落,有人稱為“能喝的古董”,也具有較高的生物科研和人文科學研究價值。
然而,古樹茶的價格飆升,也引發了人們不愿看到的后果。有些茶農重采摘、輕養護,造成古茶樹“過勞死”;有些茶農將茶園承包給追求短期利益的茶商,難免竭澤而漁式開發;有些茶園管護不當,人為地翻土、施肥或者改變土壤酸堿平衡;還有的在核心區搞旅游開發,給古茶園帶來極大生態風險。長期“長在深山人未識”的古茶樹,一旦人為干預過多致死,將是不可彌補的損失。
不幸的是,古茶樹死亡和衰退的消息,這幾年時有耳聞。當前對古茶樹的保護和開發,走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古樹茶這杯“古董”該咋喝好,如何對待這筆“歷史文化遺產”,值得深思。
其實,云南古樹茶的產量,只有茶葉總產量的1%。市場上大量的所謂古樹普洱茶,實際上是假貨,又或者是以次充好、摻雜使假的貨色。過分強調古樹普洱茶的生態無農殘,又容易誤導消費者:占茶葉絕大多數的臺地茶是低檔的、不安全的。炒作古樹普洱茶概念,擴大了普洱茶的知名度,但過頭又會對整個茶葉行業造成傷害,終究弊大于利。
股市有“概念股”,市場上有“概念炒作”。有人說,這是市場行為,有人愿打有人愿挨,不必管。這種觀點只看到古茶樹的商品屬性,把市場經濟等同于放任經濟,顯然站不住腳。對古茶樹市場過熱,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要頭腦清醒,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推波助瀾。比如,對市場上“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冒偽劣行為,不能法不責眾、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又比如,對古茶園破壞較大的旅游開發,必須把好環境影響評價等“立項關”,不能“網開一面”。
行業協會和主力企業應該要負起責任來,更看重行業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必要時出手給市場“降火”。當然,先民栽培古茶園也是為了開發利用,古茶樹不采不發,也影響群眾的生計。引導不是打壓古茶樹產品,而是為了可持續的利用和環境友好。因此客觀地講清古樹茶的功效,做好其他普洱茶產品,別讓消費者總盯著古樹茶這一板塊,市場的“虛火”自然敗退。
可喜的是,在云南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地,都相繼制定了地方性法規保護古茶樹,社會上保護古茶樹的意識也在增強。今年的春茶目前正在采收,“古樹普洱茶”價格在下降,也反映出消費市場的日益成熟。其實一般茶葉比之于古樹茶,對人體有益成分的含量并不少。作為消費者“嘴下留情”理性消費,既喝好茶又好好喝茶,也是為保護古茶樹盡一份力。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2日 17 版)
編輯:水靈
關鍵詞:古樹 茶葉萬元一公斤 古董 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