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機票“優惠陷阱”亟待“公益訴訟”給力
“只能退80元的機建費用,但我花了近900塊錢買了這張票吶!”前幾天,福州市民王先生向媒體反映,他通過攜程網預訂了一張西部航空公司的機票,匆忙之間,他將往返地點的順序填反了。意識到自己的疏漏后,王先生立即提出退票,但航空公司方面以打折機票不退票為由拒絕了他的請求。(2月11日《福州晚報》)
優惠有風險,買票須謹慎。近些年來,由于購買了航空公司的“優惠機票”或是“超優惠機票”,一旦出現想要改簽航班或退票的情況,有許多乘客往往不能享受正常的退改簽待遇,反而蒙受更大的經濟損失。有人稱之是“霸王條款”,也不乏勇于維權對簿公堂者,但多數情況都是乘客敗訴。所謂“優惠機票”,儼然已成了愿者上鉤的“憂惠機票”。
“優惠機票”何以總能“離開柜臺,概不退改”,據稱是航空公司在民航局規定的范圍內有權自主制定票價,且其在推出類似特價機票時,已經明確提示了使用條件,盡到了向消費者的告知義務。換言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即便屢有乘客退款無門,那也全怪自己“貪小失大”,只好“自認倒霉”了。但這種似是而非的“優惠陷阱”,顯然已為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詬病,據理力爭的質疑聲浪,也在與日俱增地吁求打破這種不公定律。
事實上,消費者的維權理由并不出格:縱然“優惠機票”和“超優惠機票”本身利薄,航空公司或有“賺量少賺錢”的特殊考慮,即便乘客中途違反合約,要求改簽或要求退票,航空公司怎能憑著一句“已盡告知義務”,就強硬“吃沒”所有的購票費用呢?更遑論乘客的“退改簽”,實際上也節約了航空公司在服務、燃油等方面的成本。打折機票的一律不得退改簽,至少不是一種“與人為善”的人性化待客之道。
值得一提的,如今的許多機票代理服務機構,莫說是“打折機票”和“特價機票”,就是優惠不多的正常機票,照樣也是“退票不退款”、坑客沒商量。對此,有關專家早就提到,根據合同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作為格式合同的提供方,航空公司等利用談判地位的不平等,把對自己有利的條款強加于締約的另一方,這種條款即便是經過了明示或告知,也應視為無效的。
法治社會更應講求法治消費。據媒體報道,3年前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訴法修正案草案中,已經增加了公益訴訟的內容,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關機關、社會團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今觀之,“優惠機票”日益變身“憂惠機票”的隱憂,無疑已有充分理由將之推上“公益訴訟”的裁決平臺。惟有如此,一些消費者的維權抗爭,才不會繼續成為“一個人的戰斗”,并有望將打折機票的“優惠陷阱”早日“填平”。
編輯:水靈
關鍵詞:機票 優惠陷阱 公益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