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奪刀考生,少年儒俠
“奪刀少年”上了《人民日報》頭版,一個沒能參加高考的考生成為最美考生,也成為這個時代新的精神偶像。毋庸置疑,相比于考分,柳艷兵人生的成績可打高分。
也許在一個功利的時代探討心靈美顯得有些奢侈,不過就像柳艷兵舍身奪刀一樣,超凡脫世的孤膽英雄,才愈加彰顯出人性的光輝。從古代的科舉以來,道德與情操從來都是重要的考題。有著儒家道德傳統的東方自然不必說,即便在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世界,道德考量也是大學錄取的重要參考項。因為道德、勇氣、智慧都是普世的人性價值。
6月8日媒體報道,河北女孩放棄高考,被哈佛等9所名校錄取。這位女孩在接受采訪時,除了介紹自己的數學優異之外(中國學生在世界范圍一直被公認最具數學天賦),特別強調其做義工、為非洲的窮人做食品和被子的經歷。眾所周知,心靈美、講奉獻是國際各大名校招生的重要標準。反而需要追問的是,教科書中天天強調“思想美”的高考,為何道德素質的考量長期缺位?
因此,近來諸多媒體圍繞“奪刀考生”是應該被“保送”還是“補考”的爭論,顯得有點幼稚且可笑。也只有在高考異化的環境中,才會有如此爭論。“奪刀考生”恰恰在提醒我們,道德情操的評價何以不能制度化?或者說,素質教育何以不能制度化?高考改革的目標具體有兩點,一是一年多次高考,二是高校自主招生。如果不是一考定終身,一年可以多次高考,何必需要“補考”?如果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化,那么道德和素質自然會納入面試環節,何來需要“保送”?高考改革的最大阻力在于,不少人認為,如果將道德納入考量會制造不公,事實上,正是因為道德和素質的考量一直未制度化,才形成了當前教育的種種弊病。
從“奪刀考生”身上,我們發現人性美是任何考分都換不來的。與此相比,在被稱為“高分天堂”的毛坦廠,處處可以看到人性的扭曲。譬如,為求高分無數人燒香膜拜老神樹,考生一跪一叩首跪上幾百級臺階,“學生不聽話,揮手就是一巴掌,抬腳就踢,都是真打”。第一輛出發的大巴必須是女生,因為女生是禍水會“難住”其他考生。如果高考如此為歧視和愚昧做嫁衣裳,科學和知識的價值在哪里?
出身浙江的國學大師章太炎曾經總結,中國文人的最高理想是做一個“儒俠”。既要做一個知識分子——儒生,也要做一個反抗不義的斗士——俠客。新時代趕考的學生們,首先要學會做一個尊重科學、精神獨立的知識分子,如果有人必要時還能轉身成為一個仗義勇為、拔刀相助的俠客,他無疑更是這個時代“儒俠”的代表。相比毛坦廠高分“學霸”,“儒俠”更應該成為現代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奪刀考生”為現代“儒俠”精神做了一次更完美的詮釋。(付瑞生)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奪刀考生 奪刀考生上人民日報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