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策論
“簡政放權”為何忍痛也下刀?
原標題:許保華:“簡政放權”為何忍痛也下刀?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會見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問。在回答“簡政放權是否影響到經濟增長”的問題時,總理表示,去年我國經濟速度放緩,但是就業不減反增,簡政放權起了很重要的支撐作用。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權是要觸動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3月16日新京報)
剪指甲和割腕,這是兩個不能相提并論的“疼”,或者說是兩個極端,一個不痛不癢,表面修整;一個是壯士斷腕,痛入骨髓,這是兩種態度。總理為什么要把政府的自身改革,簡政放權形容為“割腕”?而且是“忍痛也要下刀”,這其中有很多的“必須”。
簡政放權,對普通的老百姓、經商企業、乃至整個市場,都不會感受到“疼”,只會感受到“利”和“惠”。辦事比過去方便,審批事項減少,周期縮短,過去用來跑手續的時間,現在用來專心經營,以前的市場要套上很多“政府枷鎖”,現在卸下了政府的“條條框框”,市場效應和活力能夠發揮的更加徹底。增加就業,發揮市場效應,激發活力,這些“利”和“惠”如何維持?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必須”“簡政放權”上。
毋庸諱言,政府自身改革,簡政放權,深水區推進,必然會打破現有利益格局,必然會觸動甚至“損傷”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利益,其難度可想而知。這也正印證了“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之說,對此,總理給出了堅定的決心,“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趟”“再痛也要下刀”,因為“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這正是推進這項改革所“必須”的勇氣。
當然,在簡政放權的過程中,“剪指甲”的現象、“松手剎踩腳剎”的現象還是存在,“明放暗不放”還是有“市場”,這也是為什么,本屆政府在推進簡政放權時,強調狠抓落實的原因。總理提到今年簡政放權要向縱深推進:地方政府的1200多項審批權,今年要砍掉200多項;今年省一級政府要公布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明年推向市縣一級,政府部門要在老百姓的“眼皮底下”行使權力;要探索事中事后監管的新模式,確保權力“放得下”、“接得住”……一句話:沒有最疼,只有更疼。這就要求,不折不扣的推行簡政放權,不僅要“敢下刀”,而且“必須”要“下刀”。
編輯:水靈
關鍵詞:簡政放權 忍痛 下刀 剪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