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策論
新聞道德委應充當傳媒“凈化器”
北京市新聞道德委員會召開成立會。會議通過了市新聞道德委員會章程。市新聞道德委員會在市委宣傳部領導下開展工作,是本市新聞行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督促從業者增強社會責任感,在新聞實踐中恪守客觀、準確、公開、誠信原則的自律機構。(9月17日《京華時報》)
在新聞業內有一句話,“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句話本身觀點正確與否,尚待商榷。但是,這句話客觀反映出來是傳媒的客觀規律,即引人關注才是新聞工作目標之一。正因為如此,業內還有一句話,新聞標題好算于成功了一半。站在傳播的角度來考慮,沒有人關注,新聞就沒有生命力。但是,新聞本身除了告訴人們發生了什么、真相是什么之外,還有確切的導向作用,即引導受眾從眾多的新聞中,了解和把握一個真實的世界。
顯然,新聞本身職業訴求與社會責任是一體的。遺憾的是,媒體商業化、市場化格局的形成,新聞開始成為經濟效益甚至是利益的載體,對職業良知與職業操守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網絡時代的到來,巨大的信息容量,越來越短的更新周期,新聞成為“速朽”的精神消費品,新聞工作對“關注”的訴求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拋開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不說,“獵奇”、“涉性”、“暴力”、“煸情”,成了新聞工作技術的首選,一味地迎合受眾,使得新聞工作變成純粹的“新聞消費”。
正是因為如此,“標題黨”泛濫,以偏概全,語不驚人死不休;網站上的社會類新聞,到處都是兇殺、強奸、暴力、腐敗;娛樂新聞到處都是緋聞;偶爾對弱勢的同情,到了“比慘”的地步,仿佛社會是如何不堪如何混亂,到處都是負能量、暗能量。至于尋常人的道德閃光,又不吝贊美之言,意欲造神。媒體的選擇與放大功能,加上建立在真實性基礎上新聞技巧與技術,恰恰使得社會的真實,在傳播環境中扭曲與失真。不是所有人都是社會理性,況且一類的新聞多了,便將一些失真的錯覺無限放大,使得很多的現象背上了“污名化”的壓力。而事實上,現實雖然不如新聞聯播中說的那樣好,但絕對不會是想像中那么差。可是,長期負面新聞的傳播積蓄起來的負面情緒,堆積起來的暗能量,在社會利益格局多元、矛盾交織的狀況下,只會不斷撕裂社會脆弱的心態。
新聞工作職業操守既是道德的命題,也是市場競爭的命題。有違新聞道德,多是操守讓位于競爭,讓位于利益,從而使得輿論導向不干凈、不健康。成立新聞道德委,并不單單是對新聞道德的倡導與監督,更主要的意義是建立行業自治與自律組織,通過有效的監督、評價、公約等手段,規范業內的競爭秩序,形成行業的自我治理,起到“凈化器”的作用。當然,道德的約束是柔性的,要想新聞道德委真正起到作用,還須進一步細化新聞道德的內涵,使得規則化,并通過公約的形式固定下來,有章可循,有據可究。此外,行業自治還應建立與法治暢通的對接通道,讓監督更有力。
編輯:曾珂
關鍵詞:北京市新聞道德委員會 標題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