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唱歌跑調是一種病,得治
癥狀:
不知唱跑調,表現常“呆萌”
近年來,“失歌癥”已成為科學家了解腦部如何處理音樂奧秘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具體來說,“失歌癥”是指因大腦左半球顳葉前部病變,大腦內部對音高識別出現障礙,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本來具有的認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賞樂曲等能力。
劉軍表示,根據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比爾·湯普森教授的研究,“失歌癥”患者主要有四種表現:
首先,他們擁有正常的聽力、智力和記憶力,卻無法感知音樂。對他們來說,大多數曲調聽起來都差不多。對于不和諧的和弦,他們也不會覺得刺耳。
其次,“失歌癥”患者不能準確地唱出一首歌,但卻往往意識不到自己跑調了,甚至以為自己唱得還不錯。
再次,大約一半“失歌癥”患者在韻律認識方面有問題,但有些患者卻很享受音樂帶來的韻律感。
最后,對大多數患者來說,音樂只會令他們感到困惑。少數患者覺得“音樂就像用扳手敲擊水管一樣”,讓人感到不舒服。
此外,研究還顯示,部分患者經常顯得很“呆萌”,因為可能存在一定溝通障礙。例如有些患者辨別不出對方語言中的生氣、害怕或諷刺意味,經常會遺漏對方語調的“弦外之音”。
解讀:
音樂“模塊”發育不全
空間感或受累
劉軍指出,正常的音樂認知,可能與腦部掌握語言聲調的回路有關。“失歌癥”患者的大腦對音高識別出現認知障礙,除了和遺傳因素有關外,患者自身過強的表現欲也是加劇“失歌癥”的原因之一。
對“失歌癥”患者腦掃描發現,他們一個大腦區域的腦白質與普通人有細微的不同,而這個區域與辨別音高和記憶旋律有關。目前,研究尚未準確定位可導致“失歌癥”的基因。
較早進行“失歌癥”研究的加拿大學者珀利茲推測,人腦中有一個專門處理音樂的“模塊”,當其發育不全時,人們就會出現“失歌癥”。正因為如此,“失歌癥”單單影響患者的音樂認識,而對聽力、智力等都沒影響。劉軍說,如果珀利茲的推測正確的話,那么音樂同語言一樣,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環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腦部的。
國外學者發現, “失歌癥”患者的空間處理能力比較差。“例如給他們看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建筑物照片,他們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這可能與他們的右腦發育有關。”劉軍說,大腦的功能精細而復雜,一個腦區不會僅僅與音樂處理能力相關,例如額葉功能受損的患者,除了表現為記憶力下降,還會伴隨性格和行為的改變。因此,人們推測,這可能是導致“失歌癥”患者空間處理能力差的原因。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唱歌跑調 唱歌跑調是病 失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