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聚合專題聚合
全國政協 “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和相關法律問題與對策” 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政協副主席、吉林省教育廳廳長張伯軍:
修訂完善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法律配套體系
目前,我國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存在多地、少地、無地等權屬爭議和土地產權交易保障缺失、繼承關系不清等問題;放活土地承包經營權,完善承包經營權繼承認定等方面有制度配套要求;相關政策放開后,潛在的分配失調、多次流轉等矛盾的出現,給土地確權、流轉、保護等帶來一系列不可預見的后果。為此建議:
一、 修訂并完善法律配套體系。建議修改民法通則與土地管理法,規定集體所有土地屬于集體成員集體所有,與物權法保持統一。適時修改物權法和擔保法中“耕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的規定,認定并規范承包土地的抵押流轉方式。規范并明晰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農戶與集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明確農村土地確權的主體資格,進一步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補償機制。
二、 加強法律的預見和研判。一是明晰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內容。細化物權法、土地承包法中的權能規定,如“承包權”包括承包資格權、獲取土地征收補償權、退出權等;“經營權”包括自主經營權、獲取生產補貼權等。二是進一步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過程。三是完善承包土地流轉的評估驗收機制,保護現有耕地。
三、 強化法律落實與管理創新。應利用這次土地確權的機遇,豐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村民會議的形式和內容,依托村組議事會,村人治村,規范“因組施策、一組一議”的確權模式。同時,以“基層議定、上級審核”方式認定確權方案,將政府引導和基層民主協商相結合,促進村民自治的自我發育與完善。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林業廳副廳長沈瑾: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應明確界定“公共利益”
現行農村土地征收補償制度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制度缺失及法律失范的問題:如《憲法》第10條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但目前“公共利益”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界定,所以導致征地工作中對其解釋任意擴大,由“公共設施及公益事業”等狹義概念擴大到所有經濟建設領域。
準確界定“公共利益”,有利于保護農地這一不可再生且急劇減少的戰略資源,有利于維護弱勢群體農民的利益。對此,建議:
一、 國家立法機關應通過修訂法律或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征收土地的“公共利益”做出明確司法解釋。最大限度地界定出適應我國新時期需求的“公共利益”。將農地征收嚴格限制在公共利益范圍內。
二、 明確規定征地行為的具體步驟和要求,建立公開、透明的程序,確保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征地程序中建立法制監督及法律救濟程序。
三、 對于建設公益性項目征占農民土地,應按照規劃建設用途給予農民相應補償,而不是按照原來農用地產值來補償。對于商業目的征占土地,應允許農民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開發經營,讓農民有自主的選擇權利。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全國: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體系
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既是保持我國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設城鄉統一土地市場、促進廣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建議:
一、 土地確權登記工作中,規范土地整理前后的手續銜接問題,注重宅基地原審批行政行為與土地確權行為的銜接,注重農戶新舊房地權證的要素銜接。充分運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參照不同時期的政策界線,認真開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和登記發證工作。維護原有法規、規范的效力,兼顧客觀現實,不能把原有行政行為擱置一邊,要視情況予以補充說明,及時增加記載項目,切實做到既便于政府登記管理,也便于農民獨立使用。
二、 進一步理清首次確權與原土地審批之間的矛盾,理順土地整理前后多次確權之間的關系。因土地整理而改變宅基地地形地貌的情況等,會造成先前頒發的宅基地使用權權屬證明部分失去依據甚至全部作廢,必須實事求是進行再次確權。
三、 明確農地確權流轉的基本原則,宅基地申請、確權、流轉必須堅持統一的原則標準,即堅持“一戶一宅”和“面積法定”的原則,堅持宅基地使用證和房產證等“兩證捆綁”的流轉原則。根據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要進一步界定“戶”、“宅”的概念,明確各地的人均宅基地限額,對不符合要求的超額宅基地和超面積宅基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改。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 “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和相關法律問題與對策” 雙周協商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