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帶薪休假,如何能不只是“紙上福利”?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題:帶薪休假,如何能不只是“紙上福利”?
新華社記者程迪、周蕊、張欽
又到暑期,又到休假的高峰期。幾乎和天氣同樣熱的是關于帶薪休假的話題。
但僅僅討論各種不愿休、不能休、不敢休,顯然沒觸及問題的本質。
緣何決策層屢次談帶薪休假?要保障休假權,就是增加假期天數那么簡單?還有更多人關心,現在關于休假的“軟措施”能否轉變成“硬規定”?
先不說今年休沒休成假,想想今后,只有深入的討論才能保證今后的假休得更豐富,也更有保障。
數億人如果帶薪休假,那得是多大的消費動能
有心的媒體梳理,今年以來,決策層已至少4次強調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最新的表述就是在7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要求“推動各地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休沒休成假,其實不僅是個權益問題。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這其實更是個需要重視的經濟問題。
按現行規定,一個連續工作1年以上的職工,每年可依法享受最短5天、最長15天的帶薪假期。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許光建計算,2014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4億人,而能享受帶薪休假的人群主要為城鎮正規就業人口。“也就是說,這部分人群至少有3億多人。”他說。
在甘肅當地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李志雄今年的休假經歷可以作為這個人群帶來消費動能的一個小樣本。
得益于甘肅省蘭州市發文要求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帶頭落實帶薪休假,李志雄一家三口休了5天假。這是他工作8年以來首次完整享受帶薪休假。
“身心完全放空,躲過了小長假的‘黃金粥’,感覺真好!”休假期間,小李全家吃住行游花了9000多元,相當于人均一天花費600元。
“真的帶薪休假制度能全面落實,即使按照最低標準的人均假期消費數額測算,想想乘以3億人就知道是個多可觀的數字。”許光建說。
據國家旅游局統計,2013年至2014年,旅游產業對GDP直接貢獻都超過7%,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都超過10%。預計到2030年,我國城鄉居民年人均出游將超過6次,旅游投資和消費前景廣闊。
“帶薪休假不等于舉家出游,但休假和出游之間有著很高的交集度。從這個意義上說,能保證休假,就意味著能釋放出新的消費動能,”許光建說。
“工作15年,才能有15天帶薪的假,這得怎么熬啊。”80后小伙兒廖俊杰的想法在80后、90后中其實很普遍。
“假期多少,如何調整,是個需要系統考慮的事情。按我們現有的發展階段,一味和國外發達國家比假期長短其實沒什么意義。”華東師范大學旅游系教授樓嘉軍說。
在他看來,如何科學調配,避免讓幾個集中的假期,比如黃金周,成為民眾吐槽的沸點,其實更關鍵。
“科學調配,錯開高峰、避開人流,既有利于保證休假和出行的基本舒適度,也有利于避免對一些基礎設施的過度消耗。”北京旅游學會副會長劉思敏說。
能在“錯峰”和“靈活”上做好文章,比簡單增加假期天數更有效,劉思敏說。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帶薪休假 紙上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