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90后股民的股市沉浮
蛻變:“我不信巴菲特了,也不信所謂股神,無論蒙對蒙錯,都有借口”
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發現,在90后股民群體中,多數人的“炒股經”是來自課堂、書本、同齡人。
胡軼進入股市的契機,是大三下學期選修的“證券投資”公選課。他從今年4月中旬開始共向股市投入1萬元,也來自他攢下的生活費。
入市前,他跟著經濟學老師做過虛擬盤面,跟炒股貼吧里的網友學習過基礎知識。他也買過三本“有關盤口還有阻力行為的書”,但到現在才看完一本。
對胡軼而言,“最有用的經驗”都來自和身邊的人交流心得。“華科有個股票交流群,參與討論大都是倉位比較重的人。大盤波動特別大的時候,大家就會相互提醒注意,究竟是該增倉還是減倉。聽他們說經驗,也會讓我學起來比較快。”
艾國偉則找到了更資深的“領路人”。
高三畢業后,他在暑期打工期間認識了某報財經專欄的主編。后來兩人成了師徒。大學四年,艾國偉跟著這位50多歲的“師傅”學習技術面。他在外匯市場里,曾把60萬元做到了2000萬元。“證券投資分析相關的理論,我靠自學。師傅教我,穩定心態從賠錢開始。這是最好的辦法。”
畢業后,他回老家的某燃氣站辦公室工作。“但股票始終是業余愛好,就像我喜歡打籃球、自駕游一樣。”
2014年7月,他從父親那里借了10萬元,加上手里的3萬元,再次進入股市。在今年股市達到5200點時,他的13萬元變成了28萬元。在“股災”剛開始的那個周一,艾國偉當天賠了5000多元,果斷離場。
7月10日,他再次買了15萬股票,14日上午掙了3萬元,再次離場。“牛市時要做中長線,不好的時候做短線。凡事要靈活去做,活法、死法都有好幾種,這樣才有提升的空間。”
他現在不再天天盯著個股。“看股票的時間挺少的,需要買了就花幾分鐘看看。”他的身邊也有了20~30個徒弟,從20歲~46歲不等,其中不乏90后學生。
“都是同學、朋友、同事‘一傳十’地介紹的。因為今年上半年給別人推薦股票,經常第二天就漲停。我也不知道咋了,可能因為整體行情好。”他說得很平淡,“我自己買的,反倒都很穩定。但畢竟股票只是閑錢的集中地,別太把它當回事,別讓它影響心情。”
他與“徒弟”們吃飯、喝酒時,主要講技術知識。即便推薦個股,也會提醒他們“只能參考,買賣隨意”。
這個曾經的“巴菲特迷”,現在也不信巴菲特了,“不在同一片天下,不能比較”。他自己也不信所謂“股神”推薦的股,“無論是蒙對蒙錯,都有借口”。
離場:“讓股票教育你 ,但別因為股票忘記人生”
對胡軼、王宇來說,炒股的目的主要在“鍛煉自己,積累經驗,為未來的投資作準備”。當他們還在股市中沉浮時,艾國偉、董偉都在準備告別了。
他們的新目標不約而同——創業。
董偉深知,對炒股的沉迷已經耽誤了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開盤的4小時內,我是不能安心工作的。一次被領導看到,說了一次。當時身不由己,不能理解領導的良苦用心,現在才開始理解。”
受訪的90后股民均坦言:“炒股會上癮。”
董偉發現自己“從早到晚,生活都是股票,想做的事都做不了”。老家的父母打電話來勸他別炒了,他一度也不理會。他“五一”時買了很多想看的書,都“扔著沒看完”。他堅持寫了10多年的日記,炒股竟然也打破了這個習慣,曾讓日記中斷了4天。
他驚覺:“這肯定不行。”后來,他對自己規定,每天下午1點~3點之間不看股票。“因為當天買的股票當天不能賣,所以無論盈虧,當天沒必要看。”
7月10日,董偉賣出了所有股票,刪掉了同花順、自選股等所有炒股軟件。“剛畢業一年,還是得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散戶虧的比賺的快,比如你有1萬元,虧損50%,要漲100%才能賺回來。想清楚這一點就退出了。”現在他每天跑步10分鐘,鍛煉腹肌20分鐘。
他的4個炒股朋友中,一人已退出股市。他準備在學生實習教育方面創業,打算把剩下三個人從股市“拉出來”,做項目。“還是希望做些實事。趁著年輕時要去嘗試,即使第一次沒做好,還有第二、第三次,炒股不是生活的全部。”
但這個“割肉”離場的前股民,依然感謝炒股的經歷。
“盡管虧錢,離開時,我也不是一無所有。”炒股讓他的日記從每天300多字漲到了充滿思考的兩三千字。“之前從來不關心中國、國際政治經濟大事,現在,我學會主動了解,也能深入了解國家為什么作出這種決策,看到國家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轉型。”
股票的投入,原本占艾國偉理財的80%。現在,他準備退出股市,在資產管理、理財課程方面創業。“好的時候要敢干。不好的時候,要隱退。”
坐在電腦前炒股和獨自創業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但艾國偉并不猶疑:“股市是賭博,創業是人生,不可比較。一輩子很短,何必一味地為了錢賭一生。不如,想我所想,做我所做。可能不如意,那又如何?”
“如果股票可以教育你的人生,那是最好,如果股票讓你忘記人生,就不好了。”這名“90后炒股師傅”淡然地說。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90后股民 股市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