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云南魯甸震后不倒房屋屈指可數 倒塌房屋80%是土坯房
震后一村難見一米建筑
茍偵鳳幾乎是半跪著拉住國家應急救援中國中鐵二局昆明隊隊長文舟,她是翻山來的。
8月5日早晨7點多,設在龍頭山鎮龍泉中學的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里,穿迷彩服、消防服的救援力量正在集合。
“求求你們去救救我兒子。”40歲出頭的茍偵鳳伸出手,鮮血淋漓,“我刨不出來啊。”
這名農婦說,她所在的八寶村蘿卜地社,3人已確認死亡,連同她兒子在內,9人還被埋在廢墟里。
成都軍區的官兵迅速出發,兩個多小時徒步翻山,登上千余米海拔的蘿卜地社時,官兵們驚呆了。
蘿卜地社原有27戶村民,100多間房屋,現在,這里幾乎看不見高過一米的建筑。
茍偵鳳家原本是個兩層樓房,建成已近20年,墻體是泥坯的,厚度約0.6米,現在墻體全塌了,土墻變成了一米見方的土塊,交錯堆疊。
救援現場難以立足,四五個官兵合力也抬不起這些土塊,只能用鐵鎬和工兵鍬敲碎,再清土。
兩個多小時后,茍偵鳳的兒子被從廢墟底部抬了出來,這個16歲的男孩趴在距門口一米多遠的地板上,他右手向前,左腿弓著,還保留著往前跑的姿勢。
同村的李樹臣、李樹清、李樹友、李樹國、李遠德、李友虎家也都各被土房埋了一人。地震的一剎那,土墻崩塌,厚墻瞬間將他們拍在房內。
新京報記者在蘿卜地社探訪發現,村里只有兩三棟磚房,李樹元家的磚房才建起兩年,地震時,磚墻裂出了10多厘米寬的縫隙,但家里人都奔出屋門得以逃生。
“土房子很難逃生。”申時賢,這名在龍頭山鎮當過多年農業所負責人的政府工作人員透露,鎮上的大多數村他都去過,大部分村子都是土坯房,土房倒塌,即使屋里的人沒被壓住,墻破損后,黃土會迅速堵死各個縫隙,“要么砸死,要么在被救出前就憋死了。”
龍泉村、甘家寨子、騾馬口村、甘菜園社,新京報記者趕到的多個村莊,到處是一家數口被埋入土房殞命的講述。
磚混結構新房“扛”住地震
龍頭山鎮老街是絕對的重災區。這條街上,靠山的一溜兒是老房,路對面則是2011年新建的磚混結構樓房,震后老街兩側房屋呈現出的不同命運,詮釋了建造抗震房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老街上,納永貴家的房前是個斜坡,站在馬路上向坡下望,老房子這側,房屋十之八九已完全倒塌,而另一側,三年前建的磚混結構樓房則基本無恙,只有部分房子出現小裂紋。
“這條街,在新房子里的人一個沒死。”有棟新房子的村民沈友青說。
老房子這側,不同抗震標準的房子也呈現出了迥異的命運。
從納永貴家往坡下看,100米內共有9戶人家,7人因被埋廢墟死亡。
第一家是馬明遠家,馬家的磚瓦房建成已10多年,沒有抗震措施,地震時房屋倒塌,一名老人被壓在廢墟里,8個小時才被刨出,人還活著。
往下是納林和他哥哥家,這兩家都是20年前建的土房,震時應聲而垮,壓在房下的一位老者被救出。
再往下,張云二家的土房被震碎,一名60多歲的老人和一個3歲小女孩遇難。
沈友青在這也有一棟老房子,是十多年前建起的磚房,磚房后還有一棟土房,地震發生,磚房被震裂,土房垮塌,沈友青的老伴兒被山上垮下的土方連同倒塌的房屋壓死。
沈友青的哥哥沈友明家是兩棟磚房,靠山的一棟沒有抗震結構,臨街的一棟則是去年建的抗震房,新房無恙,沈友明的兒媳、孫子、兒媳的兩個妹妹被壓死在舊磚房中。
姚元理的老屋在納永貴家坡上,那是間建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土房。2004年發生過一次地震,他家房子墻角被震出了裂縫,沒錢修房子,就弄些水泥抹一下,再開裂,再抹,直到這次地震,他的房子“碎成了沫沫”。
慶幸的是,他的兩個兒子家,因為房子才蓋了兩三年,兩棟房子成了老街上為數不多的“幸存者”。
房子的質量決定了老街居民的生死。僅以圍在姚家周圍的5戶人家計算,三棟磚瓦房,兩棟土坯房,因房齡均在20年以上,5棟房子全部垮塌,共7人遇難。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魯甸地震 土坯房 倒塌 抗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