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絲綢之路入世界遺產名錄 33遺跡22處在中國(圖)
■ 揭秘
申遺合作:從六國到三國
“今晚終于能夠睡個好覺了。”申遺成功后,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對新京報記者說。作為本次絲綢之路申遺文本的主要負責人,7年多來她一直等的就是這一天。
1998年啟動絲路申遺項目
陳同濱介紹,國際社會很早就關注起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價值。早在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啟動了“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性研究”項目,提出絲綢之路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想法。因為絲綢之路連接多個不同國家、民族、文明,所以在最開始考慮申遺時,中國就打算與其他中亞五國一起聯合申遺。
2006年8月,國家文物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在吐魯番召開了“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協商會議”。中國與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達成了跨國聯合申遺的共識。當時確定的申報時間是在2010年。
2007年4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申遺地區研討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5國通過絲綢之路概念文件,并在2009年成立了絲綢之路系列世界遺產申報政府間協調委員會。
各國也開展了多輪協調會,但因為這條路線如此之長,涉及國家如此之多,申遺的時間也一再推后。
絲綢之路申遺劃分兩條廊道
在此期間,2011年底,世界遺產中心對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進行重大策略調整,最后確定分開申遺:一條是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跨國廊道;另一條是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跨國廊道。
針對這一變動,中國也迅速調整策略。2011年12月,國家文物局確定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兩國代表研究推動三國聯合申遺工作,并草簽《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工作備忘錄》。
2013年,三國確定申遺項目名稱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并將申遺文本提交給世界遺產中心。
確定三國聯合申遺之后,考慮到申遺路線要與吉、哈兩國合作,中國最終申報的22個遺產點與首批申遺大名單相比有了較大調整。
陳同濱介紹,遺產點的選擇要考慮到很多標準,比如類型的完整、與絲綢之路關系的完整、傳播軌跡的完整等。這次申報的遺產點,就包含了豐富的類型,既有古代帝國的宮殿建筑,也有宗教建筑、道路、防御工事等。
中國22處申遺點均有管理規劃
自從2011年決定聯合申報之后,三國就展開了密切合作。陳同濱介紹,三國專門成立申遺工作組,每個國家派出一名政府官員、一名考古專家和一名遺產專家組成。
據了解,目前絲綢之路中國段22處申遺點均編制了管理規劃并已公布實施,國家文物局與絲綢之路沿線省區政府簽訂了《關于保護絲綢之路遺產的聯合協定》。
“申遺成功不是結束,而是起點。”陳同濱說,申遺成功之后,如何保護好這些遺產、發揮它最大的價值是未來的工作重點。這些遺產點,面臨著眾多壓力,建設壓力和旅游壓力是其中最主要的兩項。”
據介紹,中國申報的22個遺產點是準備充分、價值突出的遺產點,但有一些也很有價值的遺產點,因為保護管理工作等原因,沒有來得及申報,但“只要堅持不放棄,那些這次沒有申報的,未來也非常有希望通過聯合申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陳同濱說。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世界遺產名錄 絲綢之路 33遺跡22處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