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別讓文藝評獎變了味
原標題:別讓文藝評獎變了味(圖)
繪圖:張冠軍
馬忠(清遠市委宣傳部)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中國文藝創作也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從電影到電視劇,從小說到詩歌,從歌曲到舞蹈,到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文藝作品問世,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客觀地講,文藝獎的設立在調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促進文藝的發展中的確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文藝界“獎”的泛濫,文藝獎對文藝創作的實質性功效似乎越來越微弱。
首先,是如今的文藝評獎項目繁多。且以文學獎為例,從被稱為當代中國四大文學獎的老舍文學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和曹禺戲劇文學獎,到各個省市的文學獎項,許多網站和傳媒公司都搞文學評獎。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能列得出名的文學獎項已超過百種,文學獎項的獎金也在攀比中不斷攀升,獲得某些獎項已成為一種名利雙收的實惠。于是乎,以追求藝術為旨歸的初衷漸漸退去,嚴肅的文壇漸漸變成了喧囂的市場。在這樣一種文化和文學環境中,不少作家漸漸亂了方寸,陷入困惑與迷茫之中。
其次,是文藝評獎標準的盲目性、模糊性導致了評選的尺度失去規范,結果難以服眾。現階段的各種獎項,看似都有各自的標準,但存在缺乏個性的問題,其評獎的標準往往是類同的、模糊的,這樣也就失去了評判的意義。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評獎不能堅守“藝術第一”的標準,藝術讓位于政治、題材、格調的情況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就是文藝獎評選活動中出現的不透明,不公正現象使越來越多的文藝獎的價值貶值。有的為搞平衡,好的作品大家不投票,中庸的作品卻登上領獎臺;評委不避諱,自己評自己;有的互相交換,我評你的或者你的關系人,你評我的或我的關系人;主辦單位盡地主之誼也打“招呼”幾個獎。人情關系、領導意志在影響著評獎結果,就連文藝圈子中的人也對文藝獎提出疑問和發出不屑的聲音。
可以說,表面繁榮的文藝評獎背后其實問題多多,評審機制不健全、設獎重復、公信力不夠……如何實現理論范式建構,促進其健康發展,的確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實事上,文藝獎并不是催生大師的必要條件,任何作品的價值與口碑決不是那個人那個部門可以隨便封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從來就沒有得過什么文學獎,齊白石、蒲松玲都是考場名落孫山的人,可誰也無法否定他們大詩人、大文豪的地位。西部歌王王洛賓到死連個職稱都沒有,又有誰能否定他的西部歌王的地位呢?
真正的文藝在本質上是自由的、獨立的。適量的文藝獎項的設立與評選對于文藝創作有著促進作用,但泛濫、變味的文藝評獎,只會加劇文藝的功利性,而且受某些評選機制的影響,種種評獎還會把文藝引向某種特定的方向,從而消解了文藝的本質功能。真心希望國內的文藝獎能夠真正秉持純粹的文藝精神,權威起來!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當代知名青年文藝評論家)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文藝評獎 評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