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頭條今日頭條
習近平主席歐洲之行 開創中國外交史諸多第一
一座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
追尋歷史脈絡,探索文化基因,感悟民族精神。
柏林,一場與漢學家和孔子學院代表的座談,一場東西方文明的對話,也是一次對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刻思索。“找到正確答案的鑰匙,還在對中國文化最基本的理解。芝麻開門,答案就在這里。”習主席說。
聽完漢學家代表發言,習主席從容講述他眼中的“文化認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他講起對中國的偏見:“很多問題的解決不在一時一刻,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潛移默化,滴水穿石。”
他說到“盲人摸象”:“看中國,不能只看一個點、一個面,切忌盲人摸象。”“對‘中國威脅論’、‘中國衰落論’這樣的說法,要抱著一種平常心,一種寬闊的胸懷,一種開放理解的態度來對待。”文化自信,盡在一個個訪問細節之中。習主席和夫人彭麗媛身著中式服裝,出席荷蘭和比利時王室舉行的盛大國宴。中華文化風采,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納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樣性基礎上的自信。在法國,與奧朗德總統共同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座談會時,習主席逐一羅列法國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的名字。臺下法國聽眾激動不已,奧朗德總統帶頭喝彩鼓掌。在德國,他講述了讀《浮士德》的故事。“在上山下鄉的日子里,我走了30華里去借這本書,書的主人走了30華里來取回這本書。”
荷蘭,郁金香的國度。彭麗媛應邀為新培育的郁金香命名,“國泰”這個中國名字,寓意中荷國泰民安。中歐關系發展,始終伴隨著東西方的文化認同,如同兩條交匯的河流,奔騰不息。
“中法兩大民族都對對方懷有深厚的仰慕和尊敬,兩國間存在的明顯默契總有一天會發展成一種越來越深厚的合作。”半個世紀前,中法關系的開拓者毛澤東主席和戴高樂將軍,正是站在民族文化與國家關系無法割裂的戰略高度,共同揭開了中法關系劃時代的一頁。從里昂中法大學,到戴高樂基金會,訪問中,文化交流和中法友好難分彼此。99歲高齡的旅法華人翻譯家李治華,歷時27個春秋,把《紅樓夢》翻譯成法文;九旬高齡的艾萊娜女士十幾年風雨不輟,堅持到中國駐法國使館教授法語課……習主席深有感觸:“文化親近感是中法關系的獨特優勢。”
中比人民珍貴友誼,同樣離不開文明的共榮。2009年,習主席在會見阿爾貝二世國王時,向他贈送了一本珍貴相冊,其中收錄著半個世紀以來比利時王室成員的訪華照片。莊嚴的天安門城樓、巍峨的長城、高聳的大雁塔……一張張照片,記錄了比利時王室成員同中國深厚友情的歷史瞬間。習主席夫婦同菲利普國王結下深厚友誼。他們并肩漫步比利時天堂公園大熊貓園,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仿佛置身一幅中國水墨畫。
中國,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歐洲,西方文明的發祥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關于文明的演講,浸潤著習主席對中華文明深沉的深思——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布魯日歐洲學院,關于中歐青年人交往的寄語,表達著習主席對中歐未來的期待——
“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中國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歐洲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世界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希望中歐雙方的同學們用平等、尊重、愛心來看待這個世界,用欣賞、包容、互鑒的態度來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進中國和歐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進中國、歐洲同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奮斗,讓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變得更加美好。”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飛架一座前所未有的友誼合作之橋,把中國和歐洲人民的共同夢想更緊密地聯通起來。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3日 02 版)
編輯:羅韋
關鍵詞:中國 主席 歐洲 中歐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