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萬平萬曉白父女的治沙故事

2015年01月27日 08:58 | 作者:趙瑩瑩|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人民政協(xié)報
分享到: 

原標題:兩代堅守,夢圓草原
——萬平萬曉白父女的治沙故事
 
    “我有一個夢想,夢想著科爾沁沙地能變回一片草原,就像人間的天堂。”這是萬曉白的夢想。幾天前,身為吉林省通榆縣環(huán)保志愿者協(xié)會秘書長的萬曉白,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慈善年會上,被評選為“2014年度中國慈善推動者”。
    這一天,正好是她35歲的生日。
    這一天,萬曉白已經和她年過六旬的父親萬平一起,為恢復科爾沁草原奮斗了15年。萬平,是科爾沁沙地生態(tài)示范區(qū)的民間治沙第一人。
 
為了夢中的草原
 
    通榆縣同發(fā)鄉(xiāng)新合屯,是吉林省西部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村,地處中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這里也是萬平年輕時插隊下鄉(xiāng)的地方,從這里到內蒙古僅有1公里。
    “歷史上,科爾沁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但隨著放墾開荒的影響,沙土逐漸活化,加上氣候干旱,秀美草原變成我國面積最大的沙地。”萬曉白說。
    結束7年的知青生活后,返城的萬平被安排到吉林省長山熱電廠任環(huán)保工程師。由于鄉(xiāng)親難忘,他每年總要回新合屯屯子里看看。很快20多年過去了,萬平發(fā)現(xiàn)村莊里、道路旁、田野里,已經是到處黃沙累累,自己下鄉(xiāng)時水草豐美的“瀚海葦鄉(xiāng)”早已沒了蹤影。
    “我要在這里治沙,為了夢中的科爾沁草原,為了讓鄉(xiāng)親們重新過上水草豐美的日子!”2000年6月12日,萬平交納了承包費,與通榆縣簽訂了新合屯西100公頃沙地的承包合同,正式成立“科爾沁沙地萬平治理區(qū)”(2005年更名為“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tài)示范區(qū)”),開始了他孤獨的治沙之旅。
    “我父親承包的那片地,當?shù)厝朔Q‘火沙坨子’,有大大小小幾十個流動沙丘和五六米深的風蝕溝。那地方一年四季都是強烈的西北風,刮在臉上,夏天是熱浪,秋冬就成了刀子一樣。”萬曉白說,當時正讀大學的她每逢假期都要幫父親打理沙地。“那時我們還沒有荒漠化治理的概念,主要就是防風固沙和綠化。”萬平最初就是雇傭當?shù)卮迕窠ㄔO工程圍欄,用鐵絲網搭配其他材料,把100公頃的沙地圍起來,然后在里面種上8~10行楊樹,樹間空地栽植沙棘。
    萬曉白印象尤深的是2002年的五一勞動節(jié)長假。“我和同校好友以及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18名志愿者,度過了一個實打實的勞動節(jié)。”在漫天沙塵暴中,他們挖坑、放沙棘苗、把土踩實……整整7天都在重復這幾個動作。一個個灰頭土臉,回到宿舍腳都是軟的。
    萬曉白告訴記者,那時候近1米深的樹坑,她一天要挖10多個,志愿者們的手上更是全都磨出了血泡。“我爸特別托人焊了一個90厘米見方的鐵架子,挖的坑必須能擱進去鐵架子才算合格。”
    “然而結果卻讓人欲哭無淚:那年夏天,樹苗被沙埋風拔,就連耐旱的沙棘也沒能扛住,露出沙地的部分烤得焦黑。”回憶起那段往事,萬曉白依舊不勝唏噓。
    有幸在狂風肆虐下沒被連根拔起的樹苗,還需要辛苦澆水保成活。有那么兩年,萬曉白放假回家的主要工作就是跟著父親澆水。“兩萬棵楊樹澆一遍透水大概需要兩個月,每年要澆4次,直到土地封凍。一直到這幾年,已經成活的楊樹扎根到了地下水源充足的地方,才不需要進行人工補水了。”萬曉白說。
 
接過父親的接力棒
 
    2006年,得知父親的治沙事業(yè)越來越辛勞,萬曉白辭去教師工作,從寧波帶著剛滿1歲的女兒來到父母身邊,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開始全職幫助父親治沙。“這條路太難走,父親身邊沒有一個幫手,倘若家里人都不支持,就沒有人跟著一起做了。”萬曉白說。也就在這一年,為獲得更多的志愿者和資金支持,父女倆注冊成立了通榆縣環(huán)保志愿者協(xié)會,這是吉林省第一家民間環(huán)保公益組織。從此,父女兩個人把生命中的大部分時光,傾注在科爾沁沙地變草原的征途上。
    在科爾沁開展沙地生態(tài)恢復和環(huán)境教育工作,萬平不僅投入了所有積蓄,還向親戚朋友借了許多錢。
    但萬平的計劃并不順利,一開始千辛萬苦種下的楊樹存活率并不高,萬平為此大病一場。隨后林業(yè)專家前來考察發(fā)現(xiàn):當?shù)氐纳车夭⒉贿m合栽楊樹,楊樹需汲取大量地下水才會成活,而地下水被吃,沙化越嚴重。結論是只能科學地恢復植被固沙養(yǎng)地,但這樣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
    萬平逐漸意識到:人類,只有順從自然,最后才能駕馭自然。隨后,萬平開始在沙地上挖方格鋪草埋草,即“蓋被子育草法”。萬平和志愿者們打深水井、建晾水池、鋪設灌溉滴管……萬平相信:沙地,最終不會背離熱心改造它的人。兩年后,示范區(qū)原有植被物種(荊棘、蒿草類)就已恢復85%,一些中藥材竟破沙而出。
    十幾年過去,在萬平父女二人的努力下,1500畝已經荒漠化的草原被成功恢復,植被覆蓋率達95%,3萬棵楊樹栽種成活。在這片生態(tài)示范區(qū)內,沙地已變成綠洲,現(xiàn)有植物260種。隨著綠色的恢復,沙地的原生動物也出現(xiàn)了,先是有了小小的田鼠和蛇,后來竟跟來了雄健的蒼鷹、機靈的獾子和狡猾的狐貍,再后來就是一窩一窩的鵪鶉,一群一群的野雞,一跳一跳的野兔……
    這期間,從全國各地來了數(shù)千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治沙,中國農業(yè)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白城師范學院等200余所高校,先后確定示范區(qū)為志愿服務、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實踐基地。國內外相關的林地、環(huán)保專家也開始關注示范區(qū),他們?yōu)槭痉秴^(qū)捐款,提供科研支持。
    多年治沙,常年與周圍鄉(xiāng)親打交道,萬平和萬曉白逐漸意識到:如果每個人不愛護賴以生存的土地,即使有千萬個他們也無濟于事。忙過春天種草時節(jié)后,萬平開始應約到全國各高校、中學、甚至小學講授沙地治理經驗和體會,把草原沙地化給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懂得愛護草原、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示范區(qū)存在的意義就是起到一個示范的作用,它告訴大家,沙地真的可以恢復成草原。”萬曉白說。
 
讓更多人加入圓夢大軍
 
    在示范區(qū)成功后,和父親的著眼點不同的是,萬曉白將目光投向了更長遠的地方。
    “治理草原沙漠化單靠環(huán)保示范和教育孤掌難鳴,還得讓當?shù)剞r民過上富裕的日子,他們才會有精力和想法來顧及治沙。”萬曉白說。
    通榆縣當?shù)夭簧俎r民僅靠開墾草地種植和放牧牲畜獲得微薄收入。近年來,萬曉白嘗試與當?shù)剞r民合作,讓農民各自拿出一塊地,專門種植有機農作物。這些有機農作物,從2013年起在淘寶網“科爾沁媽媽谷物作坊”網店出售,網店的店主就是萬曉白。
    在示范區(qū)的帶動下,已經有5戶沙區(qū)居民開始種植有機農作物,每戶增加收入3500元,同時退出濫墾草原20公頃。讓萬曉白頗感欣慰的是,看到收益后,更多村民加入了退耕還草的行列。
    “這是我們與農民共同探索治理沙地的新模式,不僅有助于治沙環(huán)保,還能使農民增收,也能將部分收益繼續(xù)投入到科爾沁沙地的生態(tài)恢復。”萬曉白說。
    這一模式得到了社會以及公眾的高度認可。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慈善年會上,萬曉白被評選為“2014年度中國慈善推動者”。“15年的堅持,探索出成功的生態(tài)恢復方法,走出生態(tài)恢復、環(huán)境教育和可持續(xù)農業(yè)相結合之路,為貧困落后地區(qū)生態(tài)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大會給她的頒獎詞中如是說。
    目前,已經回到通榆縣的萬曉白,正和父親一起,繼續(xù)挖空心思,積聚力量,想把示范區(qū)做大,擴大沙地治理范圍。與此同時,通榆縣環(huán)保志愿者協(xié)會的工作也從生態(tài)恢復、環(huán)境教育、有機農業(yè)拓展到了人道救援。“雖然對于各種災害的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還達不到專業(yè)水平,但已經能夠在當?shù)刈鲆恍┗A的事情。這種多元化的發(fā)展,能讓協(xié)會進一步受到鄉(xiāng)民們的認可,在當?shù)匕l(fā)揮更積極的作用。”萬曉白說。
    2015年,萬曉白的愿景是帶著通榆縣環(huán)保志愿者協(xié)會的志愿者們一起,聯(lián)合鄉(xiāng)民們,在當?shù)刈龀傻诙踔恋谌龎K治沙示范區(qū)。
    “我和父親想在有生之年,再做出40個示范區(qū),同時影響一代人帶動幾代人治沙,那時,科爾沁沙地變回茫茫草原,將重現(xiàn)‘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絕美風光。”萬曉白笑著說:“這,就是我們一生最大的理想!”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科爾沁沙地生態(tài)示范區(qū) 治沙 草原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色综合久综合久久综合久鬼88 | 亚洲天堂国产视频 | 亚洲成年人免费AV | 色妞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 最新国产视频自拍2021 | 亚洲最新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