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慈善救助現“淺盲區”現象 有項目不缺錢缺病人

2014年11月06日 14:34 | 作者:甘泉 劉翔霄|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原標題:慈善救助現“淺盲區”現象 有項目不缺錢缺病人

  “有些故事溫暖,更多的故事只有悲傷”——慈善救助“淺盲區”現象調查

  同一病房,有人得到的捐助善款遠超花費,而有的卻無人關注;不同病種,有的慈善項目“不缺錢,就缺病人”,而有的卻在“視而不見”中成為救助盲區……

  近年來,慈善救助在我國快速發展,但也面臨著救助方式、救助內容上的簡單單一,救助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

  “有些故事溫暖,更多的故事只有悲傷”

  山西省左權縣麻田鎮村民王志華3歲多的女兒王可然被診斷出患賁門失馳緩癥,無法進食。小女孩的父親王志華便像哺喂幼鳥般嘴對嘴給女兒喂食。這樣的喂食堅持了500多天。幸運的是,隨著媒體關注,網絡匯聚起愛心捐出善款23萬多元。今年8月,小可然進行了非常順利手術。記者近日回訪,“喂食爸爸”之女如今能像其他孩子一樣無憂無慮地玩耍了。

  “喂食爸爸”講述的是一個雖然夾雜著悲傷,但結局溫暖的故事。然而,并非每一個貧病交加的故事都能有這樣溫暖的結局。

  在山西兒童醫院,記者采訪中注意到,與“喂食爸爸”女兒同病房,一些只有悲傷沒有溫暖的故事卻同時在上演。有的兒童家庭條件更差,治病花費更高,其中,一名患兒和父母住院時,一天三頓都是稀飯咸菜。

  “小可然的病只需要四五萬元就能治好,總共收到了20多萬元的捐款。同病房的家長哭著求我們把王可然收到的捐款分給他們一點,但是我們也沒辦法,因為捐助人都是指定的。”山西省兒童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生陳瑞無奈地說。

  根據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布的《2013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慈善捐贈總額近千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1%。慈善的力量在大病救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有些故事溫暖,而更多的故事只有悲傷。”一些醫生告訴記者,在臨床上發現,救助資源分布很不均。有時,慈善救助資源過度集中在小部分被媒體報道進入大眾視線的人;有時則是集中在小部分病種,對一些罕見病、重大疾病卻力不從心、甚至漠不關心。

  河南唐河縣14歲的小印同樣是不幸的。2013年底他被診斷出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需做骨髓配型。單親母親柳清林陷入更深的貧困中,她向河南一家愛心基金項目申請救助。然而,作為一種罕見病,需要面對復雜的申請程序,這筆資金從申請到下發要歷時近6個月。而且最終能得到的救助額度只有3萬元,與近60萬元的手術費相比,杯水車薪。

  在等待善款期間,小印的病進入急變期。今年7月初,3萬元的善款下撥的同時,小印遺憾離世……”

  “慈善其實也像是一個市場”

  慈善在我國作為一種民間自發的愛心力量,由于缺乏科學的引導、成熟的經驗,目前救助也表現出救治資源分布不均衡。一些需要救助的人群和需要救助的病種,盡管被注意到,但卻鮮有人問津,成為慈善救助中的“淺盲區”。

  首先在救助內容上,集中在極少數“效果好花費少”的病種,而其它周期長、花費大的病種成為盲區。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對74家慈善組織的136個救助項目分析調查發現,大部分集中在“先心病”“唇腭裂”等少數病種上。采訪中,而唇腭裂需要救助的人甚至供不應求。一些唇腭裂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不缺錢,就缺患病對象,發現需要救助的人越多越好。”

  “慈善其實也像是一個市場。”河南慈善總會緊急救助項目負責人趙二曉說,大家都很樂意做小項目、花錢少、效果好,這類人“捐助價值”大。而類似腦癱、尿毒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雖然需求大,但周期長、花費大、籌款難,慈善力量很少到達。

  其次,在具體救助方式上,則直接給錢的多,其它救助手段成為盲區。通過對兒童大病救助項目的救助方式分析發現,大部分慈善組織采取的是醫療費用救助,這一類型占比83%。與此同時,對大病患兒及其家庭提供心理援助等服務類救助的比例非常小,只占1%左右。

  在救助人群上,往往形成“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而“沉默的大多數”被忽視成為盲區。近年來,伴隨著網絡等新媒體平臺發展草根慈善非常活躍,但往往是被媒體報道后得到很高的關注,大部分默默承受貧病的人卻感受不到社會的愛心。

  一些慈善人士認為,一方面救助資源分布不均容易引發心態失衡;另一方面,還可能會刺激部分患者通過采取過激行為達到被關注、被救助目的。

 

編輯:羅韋

關鍵詞:救助 慈善 項目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性欧美黑人性视频在线 | 在线视频国产1024 | 日本在线视频中文有码 | 亚洲综合日本一区 | 日本少妇喷水高清 | 日本精品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