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政府與基金會攜手發力 民辦社工服務有望“破局”
走向“方式創新”
政府對社會工作服務的推動可謂不遺余力。尤其是近年來,在政策層面為社工機構的發展開了“綠燈”。
王金華告訴記者,早在2011年底,中央組織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就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這是第一個中央層面關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專門文件,也是指導性綱領,在社會工作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1年后,民政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指導意見》,對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主體、對象、范圍、程序與監督管理進行規定。2013年,民政部、財政部再發《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今年4月,民政部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支持保障體系”。
政策發布后,需要合適的項目讓其“落地”,于是“大愛之行”項目應運而生,該項目將輻射全國,進行大范圍試點。
據了解,“大愛之行”項目包括直接服務、人才培養、政策標準研究三方面內容,將通過服務項目等方式,撬動地方財政資金,推動社工服務發展,改善民生福祉。
該項目以城市流動人口、農村留守人員、貧困老人等十類人群為服務對象,李嘉誠基金會為此捐款2000萬元,用做項目直接資助、社會教育及高層次專業人才培訓、政策研究與倡導。這筆捐款還成功撬動各地財政通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等方式,支出配套資金共1855萬元。
今年初,“大愛之行”項目拉開序幕后,項目面向社會招投標、申報、評定、審定,各個環節都是透明的,保證了項目的公正性。只要符合條件,任何民辦社工機構都可以申報此項目。“大愛之行”項目在全國共收到470個申請項目,經專家審核后,共甄選出110個立項項目,其中20個為重點示范項目,90個小額創新項目,項目實施期限為今年7月初至2015年12月底。也就是說,“大愛之行”項目拉動了110個專業服務機構參與,項目覆蓋全國29個省市,受惠人數將逾百萬。
王金華認為,政府與社會合作推進社工服務發展是項目的“方式創新”。他說:“目前,大量的社會服務工作還是政府在做,社會力量參與的深度、廣度都不夠,也缺乏參與的渠道。項目實施將有望改善這一局面。”
尋找“服務標準”
王金華說,“大愛之行”項目讓各項政策“落地”,最終要在實際操作層面形成長效機制,促進社工服務機構的發展。
在李嘉誠基金會方面看來,投入2000萬元與民政部合作開展“大愛之行”項目,則是因為項目具備“多功能”。
“大愛之行”項目有4個具體的目標:一是通過項目實施,推動改善受助人群的生活境遇;二是通過項目實施,推動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與民辦社工服務機構能力建設;三是通過項目實施,推動建構社會工作服務標準體系;四是通過項目實施,探索社會工作服務新模式。
李嘉誠基金會項目經理陳瑜告訴記者,基金會重視項目的“1+1模式”:既能幫助困難者,又能幫助社會組織。
陳瑜說,基金會非常重視為國家社工人才培養出力,因為“這些能力是拿不走的,在項目期結束后,能力會留在當地”;同時,2000萬元的捐贈也撬動了地方財政的配套資金。
“我們重視的另外一點是,這個項目中有一部分工作是政策研究。我們非常支持系統化的研究工作,希望找出中國社工服務的標準,總結出本土化的經驗。”陳瑜說。
王金華也強調,發展社工服務需要建立合適的標準體系。他說:“舉個例子,社工服務失能老人,怎么服務、服務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應該有個標準?”
民政部和李嘉誠基金會都非常看重項目的實施效果,在評估體系中將引入第三方機構,這有利于客觀評估項目成果。
此外,無論是民政部還是李嘉誠基金會,均看重這一項目在全國的示范性。陳瑜說:“我們評審選擇110個項目,是為了示范給各地政府看,怎樣才能找到有能力、符合要求的社工機構。”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大愛之行 社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