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李藍:成語是創造和智慧的結晶體
成語的形成是創造和智慧的結晶,但成語的使用同樣需要創造和智慧。
隨著前段時間電視上“中國成語大會”、“成語英雄”等一系列傳統文化類節目的熱播,濃縮著中華文化悠久歷史、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光芒的成語又一次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傳承數千年的中華成語之美,使現代社會驚嘆不已。
成語是一種有固定格式、有特定含義的特殊語言形式。幾乎所有的語言都有自己的成語(如英語中就有“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但漢語由于歷史傳承極其悠久,漢語中成語的絕對數量及使用頻率,都遠比其他語言更為豐富多彩。據專門研究成語的專家估計,漢語成語有50000個左右。漢語成語數量眾多,主要有以下來源。
一是保存在先秦文獻、諸子百家中的寓言故事。早期人類和動物密切接觸,對動物的觀察非常仔細,因此,習慣借動物故事來講述人生道理。國外有著名的《伊索寓言》。在和《伊索寓言》形成時間接近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日常講話、著書作文都愛用動物寓言故事。這些寓言故事由于形象鮮明、情節生動、故事精彩、寓意深刻,富于人生智慧,千百年來口口相傳,從而被壓縮成成語形式保存下來。這種成語是漢語詞語中的精華,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達能力。著名如例子如“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等。
二是抓取著名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將其濃縮為成語。這種成語來源于真人實事、原型人物和原型故事都極富啟迪意義和教育意義。著名事例有“臥薪嘗膽”、“懸梁刺股”、“破釜沉舟”等。“臥薪嘗膽”這個成語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臥薪”的故事源于吳王夫差,“嘗膽”的主角本為越王勾踐,經過近千年的流傳與演變,最后把兩個故事集中到越王勾踐身上,并將兩個人物、兩個故事凝聚成一個典型的四字成語,強化和突出了這個成語“刻苦自勵、發奮圖強”的語義內核。這種成語的數量也比較多。可以說,學習一個成語,絕非僅僅是學習了一個新詞語,還能受其原型故事和原型人物的感染,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獲得了教育和啟發。
三是來自古詩文名句。這是漢語成語的主要來源。重視文章著述,把“立言”視同身家性命,甚至認為文章重于生命,是中國人永恒不變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恒久不變的文化基因。一部好書寫出來,一篇好文章出現,一首詩中有精彩的句子,一經問世即萬口傳誦,爭相傳抄甚至到“洛陽紙貴”的程度。這些來自古詩文的名言警句在流傳的過程中就會被剪輯壓縮為成語。如“有條不紊”源于《尚書·盤庚》中的“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源于《論語·述而》中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等等。
截取古詩文作為成語時,有時還會出現一文兩用的情況。如唐代孟郊《登科后》詩用“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來描寫自己登科之后的狂喜心情,這兩句詩后來演變成兩個成語:一個截自上句前四字,是為“春風得意”;另一個合取上下兩句,成為“走馬觀花”。
成語的形成有時還依賴于名人效應。著名事例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見于古書《列子》,是一個有名的故事,但在歷史上并未成為一個成語。愚公移山成為成語主要依賴毛主席的轉述和改造。巨大的名人效應和極具創造力的再改造,使得“愚公移山”一經問世即成為時代象征。
最后說兩點關于成語使用的問題。
成語的形成是創造和智慧的結晶,但成語的使用同樣需要創造和智慧。對于現代中國人來說,由于良好的教育條件,大半都會用點成語。就漢語來說,有的時候,有一些話,如果不用成語來表達,甚至都不好措辭。但使用成語要用得自然、貼切和生動,也要盡量避免“俗”和“濫”。
有廣告商利用成語諧音來設計廣告,一些專家對此憂心忡忡,擔心這種情況會誤導學生。為了防微杜漸,他們希望國家有關部門立法禁止這種廣告。這種擔憂是善意的,但可能也有低估孩子智商之嫌。通過廣告的特殊語境,一般人都會和專家一樣,能正確理解這是一種故意的、有明確目的的誤用,不會輕易上當受騙的。為此立法,倒是顯得有點小題大做了。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羅韋
關鍵詞:成語 故事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