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楊凱生:新常態是經濟發展的宏觀要求和期待

2014年09月23日 10:28 | 來源: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 楊凱生

  當前,不少人在談到中國經濟運行的新常態時,往往都是說中國經濟增長將從過去30年平均增長10%左右的速度降下來。筆者認為,所謂的新常態,首先意味著與原來的狀態有所不同,這其中肯定包括了增長速度的變化,但新常態絕不僅僅是說經濟增長速度將要下落或者是下落到多少,筆者認為所謂的新常態,一是“新”,就是說與原來的發展模式相比,要更突出強調遵循經濟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和遵循社會規律;二是“常”,就是說與前些年的狀況相比,更要注重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使經濟發展的態勢更正常,進而使健康較快發展的趨勢可以延續更長的時間。因此所謂的“新常態”應該是包含很多內容、具有深刻含義的一個重要表述。“新常態”既是對一種經濟發展狀況的概括性描述,也是對面臨的下一步發展階段的一種宏觀要求和期待。

  在新常態中,有一些問題值得關注。比如,到今年6月底,我國總債務與GDP之比已經達到251%,而在2008年這一數字只有147%,僅去年一年,這個數字就上升了20個百分點。更重要的問題是,與世界上總債務水平也比較高的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國的總債務的結構不盡合理。在我國,盡管大家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險十分擔心,但總的說來政府負債率并不算高,居民負債率更是很低,但企業負債率則非常高。我國企業債務占GDP的比重超過了120%,而美國約為72%,日本約為99%,意大利約為82%,澳大利亞約為59%,加拿大約為53%,德國僅為49%左右。在西方發達經濟體中只有西班牙的企業負債率高于我國。當然,這里固然有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夠發達,間接融資占比必然偏高的原因,但不能不承認,我國企業的生產經營,乃至GDP增長過度依賴銀行信貸,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今年7月,曾有不少人認為銀行出現了“惜貸”現象,但事實上,今年1-7月,我國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仍然達到6.13萬億元,遠高于2012年、2013年同期的5.4萬億元和5.78萬億元。

  另外,今年1-7月,全社會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與新增存款之比(即存貸比)達到85%,工、農、中、建四大銀行今年以來的新增貸存比更是達到了146%,這顯然是太高了。從歷史數據看,1990年-1999年的十年間,我國一共新增貸款7.94萬億元,年均新增為0.79萬億元;2000年-2008年九年間,我國新增信貸22.76萬億元,年均新增貸款迅速上升到2.53萬億元;而2009年-2013年的五年間,我國新增信貸為42.1萬億元,年均新增貸款更是猛增到8.42萬億元,一些年份甚至達到了近10萬億元。看到這些數據,我們固然可以說,其中有國民經濟總量擴大的因素,也有所謂金融深化等原因,但必須承認,從宏觀上看,我國經濟增長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是過度的,我國企業從銀行的融資也是過度的。

  我國應該下決心進行去杠桿,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比例。現在經常聽到的說法是,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我認為對這個問題需要深入剖析,全面看待。要正確看待銀行信貸的功能和作用,辦銀行有明確的資本充足率約束,辦企業也應該以本求利,不能總是希望通過做無本生意,認為完全靠借錢企業就能發展,就能獲利。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抑或外資企業,如果其“老板”(股東、出資者)認為,一個企業市場前景不錯,希望能夠經營下去并且進一步發展的話,那就應該以不同方式不斷地向其注入資本(增加所有者權益),而不能僅僅寄希望靠銀行貸款就可以“做大做強”。

  如果股東對某個企業前景并不看好,或是雖然想增加資本金但感到力不從心,那就應該設法退出市場,或者只是進行“簡單再生產”,不去追求“擴大再生產”,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應該一味地去要求銀行不斷對其追加貸款。否則,不僅無助于調整經濟結構,而且也會造成金融風險的不斷積聚,最終導致經濟運行的系統性麻煩。現在,有不少人對銀行應該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理解不夠全面,總以為這句話的含義就是銀行要進一步給企業發放更多的貸款,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

編輯:羅韋

關鍵詞:企業 常態 經濟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少妇 | 日本久久一区一本精品 | 日本在线免费小视频网站 | 亚洲一区黑人在线 | 日本理论午夜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