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厲以寧:文化產業資源配置的道德力量
文化產業同其他產業一樣,有一定的經營主體、工作人員和投資者,向社會提供產品,從而形成市場。但文化產業有其特殊性,文化產業除了提供有形的產品,還提供大量的無形產品。無形產品對消費者的影響是持久的,但對這些無形產品的社會評價是滯后的。因為對文化產業的產品(包括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的社會評價會引起爭論,爭論有時會持續若干年,褒貶不一,所以文化產品的評價有其滯后性、反復性和長期性。也就是說,文化產業的有形或無形產品,是對社會起消極作用還是積極作用,必須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評判,這些作品該禁止、該限制還是該開放,往往有一段討論的時間,這是文化產業的突出特點。
文化產業的另一個特點是它通常與文化事業并存,文化事業也提供有形或無形的產品,但它是非營利性的,其經費往往由政府或社會團體提供。文化產業則不同,文化產業應該是營利性的。當然,文化能不能有營利性,能有多大的營利性,往往成為爭議的焦點。不要任意擴大文化事業的范圍,也不能任意擴大文化產業的范圍。即使是營利性的文化產業單位也應有兩條不能觸犯的底線,一條是法律的底線,另一條是道德的底線。
在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上,文化產品和服務面世時未必產生經濟效益。假定一個人在家作畫,但只供自己或親戚朋友觀賞,就不會產生經濟效益。即便是文化產業的產品投入市場后,效益也不是立刻顯現的,而是逐漸顯現出來。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文化產品對GDP的貢獻大小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對文化產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是遞增的,所以文化產業在經濟上的貢獻是遞增的。經濟學家除了考察現實的需求外還承認潛在的需求,這種需求并不表現出來,而是激發和發掘出來的,可以轉化為現實的需求。文化產業的產品和服務的潛在需求,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相應增大,很快會轉變為現實需求。而文化產業的產品和服務的潛在供給卻不會很快地轉變為現實供給,這又稱為“供給增加的滯后性”。在參考文化產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與供給時,不要忘記人們“欲望更替”的過程。人的欲望或需求是分檔次的,隨著收入的增長,高等級的需求會依次產生,存在強烈的示范效應,人們的需求會相互影響和攀比,“欲望更替”是文化產業得以發展的重要根據。
在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上,文化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不管是否投入市場,都會產生社會效益。對文化產品社會效益的評價,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準來衡量,朝著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的方向來評價,文化界應該有這樣的平臺。我們經常談效率,效率有兩個基礎,一個是效率的物質基礎,另一個是效率的道德基礎,這兩個基礎對文化非常重要。僅有物質基礎,只能產生常規效率,有了道德基礎,就會有超常規效率。文化的作用不僅有常規效率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道德基礎上的效率增加。所以我們看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問題,一定要把道德基礎和物質基礎并列,要認識到道德基礎更重要,文化產業的從業者應當有這樣的使命擔當。
文化產業有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兩種資源配置方式,應該以哪個為主呢?顯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政府的調節不可疏忽和輕視。政府的調節起到三個作用,一是引領作用,政府站的高看得遠,能夠預見到一些問題,因為廣受公眾意見,所以可以起引領作用。二是規范作用。三是監督作用。文化產品市場不能沒有監督,所以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另外,還要探討一下,除了市場調節、政府調節以外有沒有第三種調節?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不妨從人類的歷史談起,市場的出現不過是幾千年前的事情,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部落間的商品交換,國家的出現更晚,政府出現就更晚了,但人類出現有幾萬年,在這幾萬年的漫長時間中,沒有市場、沒有市場調節;沒有政府、沒有政府調節;人類社會的傳承是靠什么力量調節?就是第三種調節——道德力量調節。在大動亂的年代中,市場是失靈的,政府是癱瘓的,但人類社會延續下來了,這種延續靠的就是道德的力量,這在客家人南下的過程中表現得特別充分。有了道德力量調節以后,市場調節也存在,政府調節也存在,但市場的作用就不一樣了。市場調節如果沒有道德力量調節來配合,就容易走偏;政府調節如果沒有道德力量調節來配合,就會很有限。所以,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把道德力量調節放在重要的地位。道是無形卻有形,道是有形卻無形,每個人都要自律,這是社會前進必需的。自律靠什么?這里就是文化產業無形的效益起著重要作用。有形的道德力量調節,就是企業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社區文化建設,當我們的文化產業跟這些文化建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校園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就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文為厲以寧教授在定福莊國際文化產業峰會上的演講摘要。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陳晨整理)
編輯:羅韋
關鍵詞:文化 產業 產品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