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宏觀 金融 行業 國企 民企 人物 新資訊

首頁>經濟>資訊

要實現豐收即增收,鄉村振興需往深里走!

——訪全國政協農業農村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青覺

2022年07月19日 09:48  |  作者:崔呂萍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青覺_(1214006)-20220719094217

夏糧喜獲豐收!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739萬噸,比上年增加143.4萬噸,增長1.0%。農業種植結構持續優化,油菜籽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

“從全國看,各地采取多種方式、克服各種困難,實現了夏糧豐收,來之不易。”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農業農村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青覺這樣表示。據他了解,目前一些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業種植的效益還不是很明顯,農民一年到頭很辛苦,經濟效益卻不高,要做好鄉村振興這個全面脫貧的“后半篇文章”,需向產業帶動要答案。

好政策落地+農民勤勞,

“滋養”了土地、頂住了壓力

記者:今年上半年農業生產承受的挑戰是多元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兩點:一是氣象領域所講的“年景”不好,二是疫情防控帶來的物理影響客觀存在。在此情況下夏糧取得豐收,您認為“克敵制勝”的“法寶”是什么?

青覺:誠如你所說,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形勢是比較嚴峻的——國際形勢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俄烏沖突持續發酵,大國對抗風險外溢,疫情形勢仍不明朗,這些因素在造成國際糧價上漲的同時,也給國內經濟形勢增加了壓力。在這種環境下實現糧食大豐收,意義重大。

在我看來,“三農”能夠面對困難“克敵制勝”,主要在于三個方面。

一是黨中央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從戰略層面上為抓好糧食生產作出了制度安排。比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條就是“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出通過實施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統籌做好重要農產品調控等舉措來確保全年糧食豐收。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宏觀經濟目標,這些頂層制度安排為抓好“三農”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我們有立足基層抓落實的制度優勢。我們看到,面臨今年嚴峻的國際局勢和經濟形勢,各地區各部門加大貫徹落實力度,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為保面積、保產量付出了艱苦努力,實現了從種到管再到收的高質量推進。比如在“種”的階段,我們強化種業科技支撐,大力推廣“四補一促”技術,即以種補晚、以密補晚、以好補晚、以肥補晚,同時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擴大非災區面積,能播盡播,確保小麥面積穩定在3.3億畝以上。在“管”的階段,我們面臨著弱苗比例偏高這一難關,為此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超60億元,全國60多萬基層農技人員蹲點包片,指導晚播麥的田間管理,以精細化管理有力促進了小麥穩產增產。在“收”的階段,為克服天氣、疫情防控等因素對夏收的不利影響,各產區動員組織雨前趁晴搶收、提前制定疫情封管控區麥收工作預案、加大機收力度,針對因疫情暫時無法返鄉收麥的農民,及時逐戶幫助代收,確保不落一塊田、不漏一戶麥,實現了糧食豐收、顆粒歸倉。

三是我們有廣大辛勤勞作的農民。中國人勤勞智慧,特別是廣大農民,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雙手耕耘未來,努力克服困難,積極發揮種糧主體作用,用辛勤和汗水換來了豐收的喜悅。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給安徽省太和縣的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勉勵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我想這也是對廣大農民朋友的高度贊揚。

鄉村振興是否見成效,

農民持續增收是個衡量目標!

記者:18億畝耕地紅線關乎糧食安全,“退養還耕”“退林還耕”則深層次考驗著農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收入開源能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比上年增加69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172萬人,比上年增加213萬人;本地農民工12079萬人,比上年增加478萬人。結合今年農民工返鄉大形勢,您認為我們在鄉村振興產業布局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您有哪些具體建議。

青覺:隨著我國歷史性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對于做好鄉村振興這個全面脫貧的“后半篇文章”也有了更多期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而通過與一些農民朋友的交流,我了解到,目前一些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業種植的效益還不是很明顯,農民一年到頭很辛苦,經濟效益卻不高,這一方面源于規模小、項目少、投入多、市場對接不暢、機械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也源于產業政策不夠系統,缺乏針對性和對農民的有效引導,農藥化肥等投入成本高漲。如何把這些分散的小規模經營組織起來,如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如何實現農民高質量就業創業,這些問題和難點需要在實踐中加以研究和解決。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關鍵還要看產業。結合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學習和到一些農村調研的思考,我認為要聚焦鄉村振興,加大支持力度,深化改革創新,多管齊下盤活鄉村產業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在促進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的同時,釋放農村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把農業農村農民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巨大作用充分激發出來。

一要抓產業融合。要進一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區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堅持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鄉村。加快落實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對脫貧地區還要繼續加強產業幫扶,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二要抓縣域產業。要以縣域為中心,加強縣域基層創新,加快完善縣城產業服務功能,大力發展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做強縣域產業鏈創新鏈,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支持大中城市疏解產業向縣域延伸,引導產業有序梯度轉移。

三要抓商業體系。要發揮商業輻射帶動、服務產業作用,通過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快遞進村”工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等舉措,促進農村消費擴容提質升級,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

四要抓農民就業創業。現在,返鄉農民工增多,實現了部分農村勞動力的回流。廣大農民工是城市建設者,更是振興鄉村的主力軍。在就業上,要落實各類農民工穩崗就業政策,實施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大力開展適合農民工就業的技能培訓和新職業新業態培訓,鼓勵發展共享用工、多渠道靈活就業,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培育發展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務業。在創業上,要保障農民工在家鄉的土地權益,推進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推動農民更好實現家門口的就業。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7月19日   第 06 版)

編輯:秦云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 亚洲不卡另类在线 | 久久亚洲女同第一区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抖音 | 伊人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