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自貿試驗區
十二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 姜增偉
自2013年我國第一家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至今,我國自貿試驗區已擴容至21個,逐漸形成由沿海向內地的延伸覆蓋。這些自貿試驗區建設因區位優勢與自身發展的獨特性,均肩負著各自的“特殊使命”。自貿試驗區在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我國貿易強國建設、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從實踐中可以看出,我國賦予自貿試驗區不同的任務,有助于開展差異化改革試點、形成更多的經驗成果,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到目前為止,我國自貿試驗區戰略就像下圍棋一樣,從最初零散的幾顆棋子,到分別連成一片,初見規模,助力中國經濟發展的這盤大棋。我國自貿試驗區不斷擴容,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內部原因主要在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深入,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階層收入差距開始增大,部分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能源緊張,甚至造成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原有依靠出口拉動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經濟轉型壓力劇增。借鑒前期以開放促改革的做法,再次借助外力倒逼國內改革,從而推行以制度創新、制度供給為核心使命的“自貿試驗區”。它是新時期對外擴大開放、對內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與改革雙輪驅動的試驗田。 外部原因主要在于,近十幾年來,以WTO為代表的國際貿易多邊體制陷入困境,區域經濟一體化大有取而代之之勢。區域主義的發展主要由美國推動,如美國與歐盟進行的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談判、與日本等11個國家的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談判,都將中國排除在外。并且,這些協定的自由化程度遠高于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自由化程度。與此同時,全球投資規則談判成為主流。如當時正在進行的中美BIT談判,談判目標從關境外向關境內轉移、從關稅等問題轉移到國內投資準入等規則。在這種投資貿易競爭新格局下,為了試驗我們經濟的承壓能力、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2013年9月29日,我們設立了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既是新規則的“試驗田”,也是失敗的“容忍區”。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這種由點到面,實際上是與國家戰略緊密地接軌,并有利于創新驅動、開放引領、新舊動能轉換等經濟目標的實現。自由貿易試驗區不是傳統意義開發區、經濟特區的升級版,也不是海關特殊監管區或保稅區的升級版,而是集金融、投資、貿易、科創等領域的開放與創新于一體的綜合改革區,是全面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全面檢驗綜合監管能力的壓力測試區,也是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徹底改變行政理念、大幅提高行政效率的政府再造區。因此,其對于所在城市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能夠促進城市的改革發展與產業提升。實踐表明,自貿試驗區建設與普通群眾的生產和生活也密切相關,人們可以利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網上購物,足不出戶便可實現境外購物,且貿易更自由、價格更便宜。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區內運行設立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建立國際標準醫院,開展健康檢查、慢病治療康復、養生保健、整形美容、先進醫療技術研發等項目,提供國際先進的醫療服務。自貿試驗區允許在區內注冊符合條件的中外合資旅行社,普通群眾出境旅游更加便利。按自貿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的措施,“允許設立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允許港澳服務提供者設立獨資人才中介機構”。通常,這些人才中介機構在境外擁有大量資源,其入駐自貿試驗區,意味外資企業在內地招聘更加便利。隨著跨國企業、高新企業不斷進駐,對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大。不管是就業還是創業,自貿試驗區都有望成為年輕人的夢想實現地。
恰逢《中國自貿試驗區實踐與探索》出版之際,本書呈現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內容非常可貴。期待涌現更多的有關自貿試驗區的研究與制度創新,也期待自貿試驗區能夠發揮更大作用,充分促進我國經濟實現以“內循環”支撐“外循環”,以“外循環”帶動“內循環”。(本文系作者為著作《中國自貿試驗區的實踐與探索》所寫的序)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試驗區 改革開放 貿易 投資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