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里的“創意”點
▲《永樂大典》文創產品
▲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文創意展現場
▲橫琴創新方一期項目外觀造型獨特
本報記者 程 佳
近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正式發布。《規劃》對未來5年文化和旅游發展謀篇布局,是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文化強國戰略的具體體現。其中涉及創意的內容令人眼前一亮,美好生活的鮮亮畫面躍然紙上,引起業界遐思和展望。
古籍創意:
讓典籍時尚起來
《規劃》提出,開展古籍推廣活動,加強古籍創意產品開發。
開發古籍文創精品,讓古籍里面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和美好藝術化身千百,成為人們生活中的詩書花茶文化禮。7月17日至9月5日,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文創意展在西安大悅城全國首展,國家圖書館藏10件國寶藏品(復制品)首次亮相,讓傳統文化跨界“出圈”,滿足大眾對于文化的熱情與需求,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民族認同感。例如,國家圖書館特汲取《永樂大典》的文化精華元素,讓《永樂大典》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方式之中,設計開發了《永樂大典》系列雨傘、充電寶、手機主題、文房套裝、絲巾、領帶、復仿裝飾頁等,涵蓋復仿品、生活用品、辦公用品、郵品、服飾等種類的文創產品。
記者了解到,國家圖書館自2014年開始嘗試文創產品開發、經營業務,已有自己的專屬文創品牌,目前在售各類文化創意產品近千種,包括慶賞升平、《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芥子園、三山五園、趣讀等系列產品。在IP培育方面,該館結合重特大展覽,圍繞館藏知名度高、世面稀缺的善本古籍等重點進行IP的培育與開發,如《永樂大典》主題、慶賞升平主題等。一方面,圍繞這些主題進行系統性的內容挖掘、創意設計,形成二次開發圖庫;另一方面,在圖庫建設基礎上,擴大圖庫在不同類別產品上的應用。
此外,上海圖書館藏古籍珍寶北宋刻本《長短經》、宋拓本《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宋淮東倉司刻本《注東坡先生詩》等衍生開發設計的文創產品也頗受關注,包括精美雅致的《江流記》《進瓜記》四色精抄筆記本、古籍函套紋樣系列文件夾,輕便隨身的《瘞鶴銘》雨傘、《長短經》透明手袋,妙趣橫生的《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豆本、鈐印系列和紙膠帶,還有極具互動性和體驗感的《九成宮醴泉銘》冰箱貼、《禮記》藏書票雕版體驗套裝等。
數字創意:
為文化產業插上“數字羽翼”
數字創意產業將數字技術與設計創意充分結合,最大特征在于其產出既包括各類軟硬件的實體產品,同時還提供文化內容輸出,具備經濟和文化雙重效益。
數字創意產業是我國重點培育的5個產值規模達10萬億元的新支柱產業之一。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營業收入98514億元,其中,文化創意設計服務實現營業收入15645億元,同比增長27.4%。數字創意產業是國家新興產業,正處于成長期,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國家層面重視數字創意產業發展,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壯大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產業。另一方面,地方大力發展數字創意產業,搶占數字創意產業高地,各地“十四五”規劃也多提及數字創意產業。例如,廣東省“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數字創意產業集群,以珠三角地區為核心,輻射帶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推廣應用,大力推進5G、AI(人工智能)、大數據、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深度應用,鞏固提升游戲、動漫、設計服務等優勢產業,提速發展電競、直播、短視頻等新業態,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創意頭部企業和精品IP(知識版權)。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將圍繞演藝、音樂、影視、視聽和創意設計、動漫游戲、藝術品交易等重點領域,滾動實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文化創意、主題旅游、原創藝術、演藝娛樂等產業,建設文化旅游新窗口。
發展數字創意,提高創意設計發展水平,文創行業不僅要關注內容,還要注意技術生態。用技術賦能內容,以新的方式呈現傳統內容,將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相關產業的融合應用,為數字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形成新模式。
未來數字創意產業將形成創新設計、數字內容生產、數字內容傳播、泛信息消費、泛溝通交互五大新體系。業內人士指出,數字化是大勢所趨,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發展文化產業,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管數字化程度多高,催生了多少新業態、新模式,滿足公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不會改變,基于創意創新的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仍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創意下鄉”“創意進景區”:
讓鄉村理想更有文化內涵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從苗族銀飾、刺繡等非遺出發,在鄉村旅游中加大對民族技藝、民族文化的開發,走出了一條特色旅游新路徑;在廣西陽朔,百里新村生態農業觀光帶、十里畫廊、歷村農家樂等帶動了一批特色鄉村旅游鄉鎮和特色名村涌現;在成都,因創意而紅火的還有明月村,因為大力發展文創產業,昔日的小山村一躍成為聲名赫赫的“明月國際陶藝村”,依托明月窯,以明月國際陶藝手工藝文創園區為核心,引進陶藝大師,打造了集陶藝生產銷售、文化展示、創意體驗、田園度假于一體的人文生態度假村落。
隨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和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各鄉村各景區更需要“小投資、大創意、輕開發、重策劃”的文旅項目,在此背景下,“創意下鄉”“創意進景區”可謂正當其時、大有可為。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推進旅游商品創意提升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進“創意下鄉”“創意進景區”工作。各省(區、市)文化和旅游廳(局)要聚焦鄉村旅游重點村鎮、高等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等,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創新開展項目對接、主題培訓、交流展示等活動,整合創意設計、品牌授權、生產制造等各類社會力量,挖掘提煉本地區特色資源,以創意設計呈現文化內涵,有效提升旅游商品開發水平和市場價值。
近年來,這一領域已經涌現出不少鄉村、景區與文化企業合作的探索范例,形成了創意旅游、創意教培、非遺體驗、文創產品等多元發展模式,實現了市場價值和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
國研智庫旅游研究院院長魏云認為,“創意下鄉”“創意進景區”的關鍵在人才。要讓“創意人才”下鄉、進景區,吸引有學識、專長、技能、文化乃至影響力的“創意人才”下鄉進景區,為鄉村、景區帶來設計、理念、品牌以及資金等資源。“創意下鄉”“創意進景區”的基礎在文化,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并通過創意賦能,變文化資源為特色產品,促進文化產品的價值實現。創意要深化,要避免不結合本地實際,盲目仿效、簡單復制,“千鄉一面”“千品一面”的情況。“創意下鄉”“創意進景區”的落腳點在產品,必須做消費者喜歡的文創產品、文旅項目,將鄉村資源、景區資源再造為消費者可聽、可感、可觸的文旅產品。
文化和旅游綜合體:
賦能城市升級
《規劃》提出,支持建設集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等于一體的文化和旅游綜合體。
建設文化和旅游綜合體,是踐行文旅融合發展理念的重要形式。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致力于文化和旅游綜合體的建設,例如北京的798藝術區和上海的田子坊,已經成為都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地標、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一站式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同時也是橫琴的新地標——橫琴創新方,通過引進與打造一系列具有國際知名度的IP,為游客帶來耳目一新的國際化娛樂旅游休閑新體驗。今年以來,以全新面貌為游客開啟了奇幻炫目的“夜間時光”,在不同層面建構出適合不同年齡層游客的食、買、住、玩一站式旅游休閑體驗,“日夜潮玩”的創新夜游模式,也有效延長了游客在橫琴的逗留時間,助力點亮橫琴旅游“夜經濟”。
產業價值與文化價值的共生正在發揮出更大的市場效應。近日,由南京夫子廟文旅集團與上海夢加集團一起打造的全新沉浸式文旅綜合體——南京秦淮—戲院里正式亮相,項目理念出自明朝古畫《上元燈彩圖》,涵蓋了古風市集、主題街區、實景娛樂等多種沉浸式業態。其賦能文旅新場景沉浸式項目的先鋒性,使文旅場景擁有更多美學和功能上的可能,更在文化上實現了多功能和多維度展現。項目從畫里提取出燈彩、商賈、民俗演藝等一系列秦淮文化,打造了一場永不落幕的繁華燈會。而且古裝的小商小販、古風市集及隨機出現的街頭表演,則增加了項目的趣味性和沉浸感。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教授、青海民族大學旅游學院特聘教授唐承財認為,目前,許多文化和旅游綜合體存在業態內容單薄、配套不完善、客源群體較為單一、文旅融合效益偏低等問題。隨著文旅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化,在政府、文旅企業、公眾等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文化和旅游綜合體將呈現如下趨勢和特點:文旅業態類型將不斷豐富、游客體驗內容將更加多元、文旅產品鏈條更為深入、相關配套設施將不斷完善、服務人群將更為廣泛、文旅融合效益最優化。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文化 創意 旅游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