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探索新時代中國學術道路
——委員、專家探討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本報記者 張麗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指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回答好這一重大課題,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边@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要求、指明方向。本期“藝界有聲”邀請幾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委員、專家就回信精神進行探討。
“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向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發出了一個號召,那就是要進一步向研究中國問題集中、向研究中國道路集中、向研究中國經驗集中、向研究中華文明集中。”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說。如何響應這一號召?他切身感受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把主要精力和研究旨趣放到更加透徹地解讀和說明中國道路上來,積極開展對中國材料、中國案例、中國數據的大規模理論綜合,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一套能夠體現中國主體性的概念、理論和思想,使中國經驗升華為一般的理論原則,進而推動中國社會科學各學科門類向本土化轉型。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地系統地從理論、學術、話語上呈現中國道路的偉大意義。還要形成“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互相促進機制,始終牢記自己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對新時代脈搏予以敏銳的體察、感知與正確把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在王學典看來,“只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在社會科學的視野下重新進行詮釋與挖掘,才能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升華到一個新境界。只有創造性地把傳統的人文理念、人文思想、人文主張、人文追求進行社會科學化處理與冶煉,才能更好地對中華傳統文化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現代價值和實踐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對新時代條件下的中國文化與文科學術期刊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寧表示。山東大學《文史哲》雜志創辦于1951年5月,是新中國成立后創刊的首家高校文科學報,也是我國目前刊齡最長的綜合性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得到諸多專家學者的重視。劉寧就是《文史哲》雜志的老讀者,也在上面發表過論文。
“《文史哲》雜志在探索中國學術道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始終沒有忽視其刊名中的‘文史哲’三個字。”劉寧闡釋道,“‘文史哲’是人文科學的三門基礎學科,對于理解中華文明的精神傳統,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共同構成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內涵。過去的一段時間里,社會科學研究比較繁榮,而人文科學研究則相對削弱,這對于深入理解中國文明是不利的?!段氖氛堋肥冀K重視‘文史哲’的研究,它的辦刊宗旨是‘昌明傳統學術,鍛鑄人文新知,植根漢語世界,融入全球文明’,這種溝通古今中外的追求,正需要通過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深入融合才能實現?!段氖氛堋烽_辟的專欄‘疑古與釋古’‘文史新考’‘中國社會形態問題’等無一不體現了人文與社科的深入融合,引導人們立足傳統來思考現實問題,讓理解中國落到了實處?!段氖氛堋吩谥匾暋氖氛堋幕A上探索中國學術道路的成功實踐,值得充分關注?!?/p>
增強骨氣底氣,堅守文化自信
對于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提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作為一位從業57年的人文學者,著名美學家、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曾繁仁備受鼓舞與激勵,他說“這是對于中國人文學者的一種很高的期待與要求”。
“我們人文學者首先要有‘中國人的骨氣’,就是要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立場,要有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與志向的強大動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可阻擋,我們學術的失語也一定會逐步得到改變!我們要有這樣的文化自信。其次要有‘中國人的底氣’,中國有著世界唯一沒有終止的5000年文化傳統,有著儒、釋、道,詩經、唐詩、宋詞等無比豐富的文化寶庫,這是我們文化學術建設的基礎、走向文化復興的根基;中國有優良的制度與學術環境,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提出文化復興與文化自信,我們正走出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學術故事的康莊之道?!痹比收J為,在學術條件方面,無論是項目與經費,還是會議與出版等,包括科研人員的待遇,都得到極大改善,使得人文學者有充分的底氣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的要求,繼續努力,進一步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工作?!?/p>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學術 傳統文化 創造性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