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聚焦 公益資訊 基金會 公益人物 社會責任

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上海靜安區創新服務模式 推動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

2021年04月26日 10:12  |  來源:央廣網
分享到: 

作為全國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中的“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近年來,上海市靜安區積極創新救助服務,推動從生活保障為主向生活、服務雙保障并重轉變,推動從政府為保障主體向政府主導、社會各方參與轉變,統籌推進靜安“橋計劃”項目、社區救助顧問、救助所標準化建設等工作,積極對接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為社會救助對象開展綜合救助服務,更好保障困難群眾基本權益,實現精準救助、溫暖救助、高效救助、智慧救助。

搭建多維貧困評估模型

推進社會救助精準化

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搭建困難家庭風險指標綜合測評模型,建立靜安區精準救助評估系統,對全區低保低收入家庭進行分析,科學區分高、中、低困境,繪制貧困地圖,聚焦困境家庭的地域分布。系統突破單一的經濟困境,聚焦教育、就業、身心健康狀況、社會參與以及青少年兒童等維度,清晰地解答了貧困家庭“到底有多貧困”“是什么原因導致的貧困”“在哪些方面最貧困”以及“誰是最貧困的人群”等議題。依托系統研判結果,從托底保障、幫助支持、發展提升、緊急保護四個層面,針對不同級別和困難家庭實際需求,提供分層分類、多方保障的社會救助綜合服務。

健全完善困難群眾主動發現機制

打造有溫度的社會救助

以“政策找人”為導向,靜安區打造“救助所骨干+居委會救助干部+專業機構社工+志愿者”的救助顧問專業隊伍,推動社區救助顧問服務點在區救助中心、全區14個街鎮救助所和 267個居委會以及社會工作專業機構的落實,形成覆蓋全區,專業、穩定的社區救助顧問網絡。目前,“區-街鎮-居”三級共覆蓋社區救助顧問350名。

各街鎮以救助所標準化建設促進救助工作提質增效, 健全完善困難群眾主動發現機制,社區救助顧問將常態走訪作為了解群眾需求、對接政策資源的重要途徑,做到“七個必訪”,即生病住院時必訪、生活發生特殊困難時必訪、家庭發生意外時必訪、家庭發生矛盾時必訪、鄰里之間發生矛盾時必訪、房屋喬遷時必訪、有思想顧慮時必訪。

去年2月,靜安區結合疫情期間困難群眾實際需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困難群眾疫情期間生活保障工作,為困難群眾提供“疫情升級版”救助服務。如靜安“橋計劃”項目組開設“守護弱勢關懷專線”,對低保低收入家庭1900多人次開展預防宣傳、生活關懷及心理疏導等線上服務;發起“一個口罩的助力”活動,在口罩緊缺期,通過平臺募集口罩,配送給大重病家庭,解決他們外出配藥看病的后顧之憂;開展“兩個小時的伙伴”線上支持服務計劃,幫助青少年兒童緩解學習壓力、提高學習動力。項目持續至今,已借助平臺招募1179名高校志愿者,精心篩選匹配584名志愿者為131名青少年兒童提供課業輔導、心理關懷服務,總志愿服務時長達5894小時,平均每戶家庭接受了22.4次線上支持。

建構分層分類救助服務模式

提高社會救助效能

靜安區秉持“預防勝于治療”的現代積極福利理念,依托專業社會組織參與的“橋計劃”等項目,積極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實踐探索,推行“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方式,對多重困境家庭開展綜合服務,提供“預防+支持+發展”的漸進式服務內容。

結合地理位置、社區發展與困難群體分布等,項目探索“分片協作”實施模式。各片區統籌資源、聯動共享,充分發揮各街鎮優勢,形成“因地制宜、遍地開花”的片區特色服務。其中包括以青少年兒童、失無業人群、身心障礙者、重大病群體、困難老人為主的系列服務方案,從穩定家庭功能到構建社區支持網絡,最大限度地協助家庭走出困境,極大程度地發揮社會救助的綜合效用。

針對青少年兒童普遍存在的身心支持、人際交往輔導、權益維護、偏差行為矯正等需求開展專項服務,曹家渡街道、江寧路街道、臨汾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靜安寺街道推進實施“鋪路石公益英語口語課程”“為青春護航”“數字素養培養小組”“社區行走營”等品牌項目,助力城市貧困家庭中的孩子健康生長。

為了積極回應身心障礙者遭遇的“溝通能力弱、家屬壓力大”等問題,芷江西路街道、大寧路街道、寶山路街道從照護培訓、健康管理、喘息服務、住所安全等出發,設計“心靈驛站”“互助共享‘家’油站”“陽光shine農場”“夏日納涼作戰”等活動,幫助身心障礙者掃除行進中的阻礙,遇見更多美好。

以就業救助為切入點,共和新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采取資源與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優先為曾經有違法或犯罪記錄的特殊背景人士提供就業培訓機會,打造“3+1+X”社會工作就業支持一條龍服務模式。北站街道、南京西路街道、石門二路街道與彭浦鎮將健康知識引入社區,讓困難老年群體擁抱安全、樂觀的老年生活,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更為貼心的關懷和愛護。

加強救助資源聯動整合

實現智慧化社會救助

“橋計劃”項目當中的“橋”字,特指連接困難群體與外界的“溝通之橋、救助之橋、成長之橋”,而社會救助資源正是橋梁筑基的重要力量。

為建立社會救助資源的精準匹配機制,靜安區通過系統科學研判、定期入戶走訪等手段,構建多維貧困精準評估機制,精準發現困境家庭的多元需求,形成社會救助需求清單;除各類政策外,通過聯動相關職能部門、各街鎮、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全區各家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等,梳理并形成相對完善、定期補充更新的社會救助資源清單,并初步探索了跨部門的“資源共享+服務轉介”機制,實現社會救助資源的有效整合;根據困難群眾實際需求,推行“物質+服務”救助方式,綜合運用政策、項目等資源,主動匹配、調用、啟動相關服務模式,為困難群體及時提供政策引導、資源鏈接、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優質的社會救助服務,落實社會救助服務清單。目前已梳理出52家單位、124家社會組織的240個救助服務項目,分別滿足了困難群眾在住房、健康、照護、就業協助、社會支持、技能提升、行為改善等方面的需求。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救助 高質量發展 創新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久久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影视 | 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日韩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