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來自無聲世界的堅守
在江西南昌,有這樣一所靜悄悄的學校,校園里沒有鈴聲,沒有瑯瑯讀書聲,沒有老師的授課聲,也沒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里的孩子全部都是聾啞人,他們只能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
這所學校名叫南昌市三聯特殊教育學校,今年78歲的何興武,在這所學校已經從教27年。
1943年出生的何興武,8歲的時候因病用藥失誤,導致聽力全失。何興武總說自己是幸運的,在新中國,他有條件接受較好的教育,并且學會了手語、閱讀、寫字。
何興武一直在南昌當地一家殘疾人鄉鎮企業從事工會工作,見證了身邊的殘疾人生活中的窘境。何興武知道,像他一樣的聾啞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過上理想的生活。
1994年,何興武結識了一直在為殘疾人教育奮斗的周氏兄弟,三人一拍即合,三聯特殊教育學校,就這樣靜悄悄地成立了。
學校成立的前兩年,從租建校舍、購買桌椅板凳書本,到說服窮苦殘疾孩子的父母送孩子來上學,三人翻山越嶺,一走就是5年。
在三聯特殊學校成立的第5年,周氏兄弟甚至都沒看到完全成形的學校,就先后因為疾病離開了人世。
哪怕已經過去20余年,何興武仍記得周氏兄弟臨終前緊緊握著他的手,卻說不出來的話。沉默中他只能用眼神給出承諾:“只要我在,學校就一定要辦下去。”
這句無聲的承諾,他信守了27年。
學校大部分學生來自邊遠農村地區,家庭經濟條件較差。何興武不收取孩子們學雜費,只象征性地收取每天10元的生活費,這10元包括住宿費和一日三餐。不教學的日子,他和妻子就外出宣傳,爭取社會捐助。
有些孩子實在掏不出生活費,何興武一家就節衣縮食,拿出自己的積蓄和退休金資助孩子上學。為節省學校開支,將更多錢用在學生身上,何興武的妻子也加入學校,負責學生的飲食起居。夫妻倆以學校為家,兩人把所有的退休金全部投入到了學校建設中,何興武是所有孩子們的父親,教他們認字寫字、數學、手語;妻子何潤妹是孩子們的母親,洗衣做飯,母親一般溫暖呵護著離家的孩子。
何興武還擔任校長時,學校有近300個孩子。這樣一個大家庭,怎么辦?何興武為了買到便宜菜,當時已經年近七旬的他,就蹬上三輪車去郊區的批發市場買菜。300來人的食物,蹬著三輪往返一次就要4個小時,這20多年來,風雪中、烈日下,何興武連人帶車摔倒的次數,他自己打著手勢說:“應該都數不過來了。”
對于這些殘疾孩子,每一個新知識都讓他們新奇,但對于何興武而言,同樣的手語他重復了27年。為的只是希望這些孩子的人生不要靜靜地來,再默默地離去。“不求你們做偉大的人,只要你們以后長大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是最美好不過的事。”何興武常和孩子們這樣打著手語說心里話。
2005年,看見老父親還在辛苦辦學,兒子何彪深受感動,毅然放棄了廣東薪水豐厚的工作,拿出積蓄加入學校。“我希望能幫父親好好辦校,不僅要教聾啞孩子們知識,而且要讓他們能主動融入社會,做一個樂觀向上的人。”何彪說,他現在已經接替父親,成為學校的新任校長,也是當時學校第一個健全人。
現在何彪在學校已經待了10多年了,他說學校現在已經有400多個孩子在這里畢業,大部分孩子學會了讀書認字,在諸多公益組織的幫助下,很多人都找到了工作。
終于,這些孩子活成了何興武心目中的樣子。
平凡的堅守感召了更多的愛心。2006年,1994年首屆入學的聽障學生鄔凱旋決定再次回到學校,成為一名特教老師。“我在學校的時候,老校長對我們特別關愛,現在學校師資力量不夠,我希望能盡自己的一份力傳承他們的這份愛心。”鄔凱旋用手語說。
這些年,因為何彪的正常交流和推廣,何興武和他的學校被更多人知道。現在學校學生400多人,最小的6歲,最大的27歲。在當地政府部門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學校運營逐步穩定,經常能收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這些孩子學習知識比聽力健全的孩子慢很多,但他們堅韌、執著,渴望知識,相信他們通過學習,能夠在社會上實現自己的理想。”何興武用手語表示,“只要有學生愿意來,我就會堅持下去,我如果不在了,還有我兒子、小鄔這樣的孩子會把學校繼續辦下去!”
(建輝)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學校 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