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聚焦 公益資訊 基金會 公益人物 社會責任

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江蘇探路“非遺+旅游” 喚醒“沉睡的遺產”

2021年02月22日 17:25  |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到: 

牛年春節,南京市民間木藝非遺傳承人常慧君異常忙碌。她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現場雕木肖像、指導拓印牛年版畫,前來體驗的游客“每天都有排隊”。

春節前后,省內非遺頗受熱捧,各地線上線下推出各類非遺展演展示、體驗交流活動200余場,省文旅廳“水韻江蘇”全媒體平臺非遺系列新媒體產品點擊量超過210萬。

兼顧保護與利用、有效“活化”非遺,蹚出一條開發新路子。上個月,我省首批10家非遺旅游體驗基地揭曉,作為文化大省和經濟大省的江蘇,正探索將非遺與旅游有機融合,通過市場喚醒“沉睡的遺產”。

“看非遺”成為新年俗

“南京不但山美水美,秦淮風味兒小吃噢,那才是名揚天下哦……”春節期間的一天下午,從甘熙故居特展廳傳來一段段地道的南京白局說唱,不少游客駐足聆聽。

說唱者是國家級非遺南京白局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玲玲,她正比畫著,教幾個學生唱《我的家鄉在南京》,“五官要全部舒展開,眼睛、眉毛都要跟著走”。

臺下,65歲的南京市民王大爺和老友聽得入迷。他告訴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退休后每年都買南京市旅游游園年卡,尤其喜歡來這里。“看館里手藝人做活兒,跟他們聊天,過年更要來看看了,這里保住了太多‘好東西’。”

甘熙故居也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春節期間沒閉館,因為10多位非遺大師帶來各自絕活而顯得年味十足。記者看到,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秦淮燈彩代表性傳承人曹真榮手中的牛燈, 透著“拓荒牛”精氣神;南京泥人省級非遺傳承人何斌把紫砂工藝融入“福牛”,頭頭小牛可愛淘氣;“金陵葫蘆張”金字招牌張苗,用6頭“葫蘆牛”擺出“六六大順”……

游客不僅能看到大師現場展示絕技,還可參與有趣互動。館內還開設有非遺云課堂,7位非遺傳承人線上講非遺知識、展非遺魅力。“希望人們過年來這里看非遺成為一個新年俗。”該館副館長劉媛之說。

今春,“非遺過大年”活動走入全省各地——在南京,夫子廟、老門東、白鷺洲公園等景點推出“秦淮燈彩 騰‘云’而來”展演,100余組大型燈組預演燈會盛景;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等地通過淮海戲、花船表演、工鼓鑼、蘇北琴書、童子戲等非遺項目,集中展示當地民俗文化……

“非遺過年”甚至火到了海外。1月底在悉尼啟動的“江蘇非遺文創精品展”,利用VR技術展示精心挑選的我省非遺代表作及年味文創,受到當地居民尤其華人的熱捧。

“活態”展示+研學旅游

非遺旅游,近年來已在我省逐步火了起來。

每天清晨,一板車黑泥送進祠堂后,打泥聲就從門縫中飄出……這是惠山泥人大師王南仙記憶中的場景。“老無錫人都曉得,惠山古鎮‘倷泥模模’多,指的就是惠山泥人。圍繞泥人,我們形成了制作、體驗、銷售一體化。”無錫惠山古鎮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蘇文龍告訴記者,將非遺和旅游相結合,景區專門打造了特色“旅游+文化”產品——惠山泥人非遺體驗研學游,由傳承人給孩子們詳述不同泥土的特點,手把手教授做坯、上色。這兩年,無錫市中小學生泥塑大賽、惠山古鎮暑期童趣節、“惠山泥人走進校園”等活動成功舉辦,惠山泥人研學游已成當地親子游、對外交流、夏冬令營的必選項目。

在惠山古鎮,類似“活態”展示的非遺還有很多,比如留青竹刻、無錫精微繡、油酥餅等。2014年起,該鎮系統推進“非遺+旅游”融合,制作、售賣非遺文化產品以及提供相關體驗的商鋪占比超五成,去年古鎮接待游客超400萬人次。

“‘非遺+旅游’的概念自推進文旅融合后就出現了,但要做好不容易,我們一直在思考能有什么創新。”劉媛之介紹,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展覽展示了南京地區100多個非遺項目及19個項目傳承人工作室,還有可容納500名游客同時體驗非遺技藝的多間教室,全年進行活態展示,“工作室都是開放的,游客可以隨時走進去與非遺傳承人零距離互動。”該館每年還舉辦10余場非遺展覽,與之結合的“看展覽 學非遺”品牌活動中,非遺傳承人當講解員,還現場教授制作。

“可以說非遺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省文旅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列入我國非遺名錄的項目有十大類,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戲劇、曲藝、游藝與雜技等,很多項目互動體驗感好、適合游客參與,可以設計成創意課程。省內外不少非遺場館和旅游景區正致力于提供這樣的旅游產品。

整體開發集聚“小而散”

很多非遺項目兼具文化和旅游融合潛力,但非遺旅游開發目前還在探索中。

走進揚州486非遺集聚區,各類漆器、玉器、剪紙、刺繡等讓人眼花繚亂。揚州廣陵琴派第十二代傳承人唐迺揚在此有間工作室——揚州正誼琴社,20多平方米的房間被辟為公共大課區、小課區兩塊,琴社門口搭有一方小舞臺,有時他會進行現場展示。在唐迺揚看來,非遺作為地域文化往往傳播范圍有限,旅游則是很好的宣傳方式,“源源不斷地把新觀眾帶到這里,不同的文化通過集聚區這個平臺與游客接觸、交融。”

“一座揚州城,就有200多種非遺項目,究竟邀請哪些非遺傳承項目入駐、哪些可以跟市民游客互動、哪些‘瀕危’亟需傳承保護,我們逐一研究。”揚州工藝坊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娟參與各項非遺旅游體驗活動開發,見證了集聚區自2015年投運到興起的過程。

在馬娟看來,“酒香也怕巷子深”,揚州非遺項目數在省內位居第二,但人氣與之并不匹配。“文化往往是厚重的,還需以旅游讓文化變得輕盈可感。”馬娟認為,將不同非遺文化打包整合,進行平臺化運作,也便于在周邊完善酒店、餐飲等配套,更好地服務游客。當地以國企揚州工藝坊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為運營方,打造揚州486非遺集聚區。

目前集聚區已常規化圍繞幾大板塊開展旅游體驗服務,承辦各項重大文化交流活動,并開設非遺公益講座、文化課堂,以及將活態展演與靜態展會相結合開發高質量研學課程。馬娟介紹,正計劃進一步調整業態,在旅游線路上實現與景區串聯,統一研發文創,強化品牌化形象包裝,實現“游、購、娛”一體化。

這一集聚化開發思路,與惠山古鎮力圖實現文商旅融合的設想不謀而合。蘇文龍認為,面對小而散的非遺項目,進行整體化、在地化、活態化保護開發,既是保持非遺“源頭活水”的關鍵所在,也是對非遺活化利用的最佳路徑。

人才梯隊建設亟需發力

推動“非遺+旅游”的另一個難點在于人才梯隊建設。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從事非遺傳承開發者收入往往不高,從普通學徒到省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倘若不是真的熱愛,往往坐不住“冷板凳”。

民間布藝市級非遺傳承人高勇已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坐館15年,除了制作布藝作品,他還通過直播手工、出門講課來收徒傳藝。他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喜歡傳統布藝的人很多,但愿意鉆進去、堅持下去的年輕人還是太少。“作為傳承人,首先要不斷豐富產品、樹立品牌,別人才愿意跟著學;同時呼吁社會包括媒體更多關注非遺及相關傳承人,環境熏陶很關鍵;希望出臺更多政策,讓非遺傳承人能以此為生、將技藝發展成藝術。”

資金短缺,也是不少非遺項目傳承面臨的現實難題。“像‘非遺進校園’這樣的活動,教育部門和學校都表示支持,但一張古琴價格最低也要3000元,還需要琴桌、琴凳等,我們作為教師是無法提供的。”唐迺揚說,他的一名學生在蘇南一座城市成立古琴協會后,在當地幾所學校開設“非遺進課堂”課程,每次僅有100元酬勞。

在揚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來喜看來,非遺傳承人認定制度有待改進。“現在各個級別的非遺傳承人數量有限,也就是說,被評上的人還在世的話,其他人即使技藝達到了相同水平也無法被認定為同等級傳承人。當一些非遺傳承人年齡大了、不再生產作品,這個‘頭銜’也就難以體現應有的價值。”作為省政協委員,張來喜在今年省兩會上再次提交提案,建議讓退休后的非遺傳承人可以帶徒、返聘,同時配套考核機制,在其年邁時可轉為名譽非遺傳承人。

由于涉及政府補貼,各級層層考核很嚴格。張來喜不無擔憂地說,揚州從事漆器制作的人平均年齡超過40歲,通常要打下10年基本功才能出作品,這一過程本身就很辛苦,加上存在隱性“壁壘”,就更不利于傳承。

蘇文龍介紹,圍繞人才隊伍建設,各地景區也都在發力。像惠山古鎮會前往一些學校的美術設計專業招聘,引進專業人員再進行專項培養,還會對有興趣的景區工作人員進行專門培養,從中挖掘人才。但他也直言,光靠景區抓還不夠,還應到相關學校開設課程,與非遺傳承基地或景區建立長期合作,既方便學生就業,也為非遺傳承打下基礎。

規范市場助力非遺“落地”

開拓非遺旅游市場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在活化利用中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方面的探索還有很大空間。

“對非遺最好的保護傳承就是購買使用、讓它進入生活當中,而不是擺放在櫥窗里。非遺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和旅游結合在一起才有傳播價值。”高勇感慨道,非遺藝術品其實比較契合人們的基本情感需求,傳承人一定要與時俱進設計出與當地文化相得益彰、具有地域特色且價廉物美的產品,才能激發游客購買使用的意愿。

目前在非遺藝術品商品化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以次充好等現象。“即便一件普通漆器,因為制作周期長,往往也要一兩千元,稍微好些的要上萬元,街邊那些幾十元的都是假的。揚州漆器廠已牽頭制定了行業標準,我們也呼吁政府進一步規范行業,維護這張‘城市名片’。”張來喜說。

68歲的趙樹憲是絨花制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曾和學生為電視劇《延禧攻略》制作19款絨花發飾。該劇帶火了趙樹憲的絨花,與此同時,絨花制作相關研學課程也走入人們視線。但記者發現,絨花制作課程質量也存在參差不齊現象。拿絨花的基本部件絨條來說,這是通過將蠶絲煮熟后的熟絨染成不同顏色、再用燒至退火軟化的黃銅絲捻成螺旋狀形成的,絨花制作是在絨條上組裝成各色樣式。一些非正規教學機構卻將普通黃銅絲纏繞化纖以次充好,一般人難以分辨。

“我們民俗館推出這類研學課程,一般場地免費,只需繳納一些材料費,資金確實有限。”劉媛之坦言,希望人們選擇正規課程,同時財政盡可能多些補貼、助力非遺傳承和推廣。

規范市場、整治亂象,正是今年我省推出非遺旅游體驗基地的初衷之一。“通過打造一批基地,開發設計更多互動性強、體驗感好的旅游體驗產品,促進形成一批可復制的經驗和模式,在全省推廣。”省文旅廳非遺處負責人介紹說,“非遺旅游體驗基地”的概念由我省率先提出,隨著省內外非遺旅游活動日漸增多,創建時機已經成熟。未來將對入選基地予以政策傾斜和資金獎勵,以達到規范市場、促進活化利用、推動非遺傳承和保護的目的。

“非遺產品如想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關鍵要為大眾接受和喜愛。”劉媛之說,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正著手開發整合文博場館和旅游景點、歷史文化街區等文旅資源,將非遺傳承與游客旅游體驗需求相結合,設計打造融觀光體驗、美食品鑒、娛樂休閑為一體的非遺旅游線路及定制非遺體驗。馬娟則希望,以更年輕的方式、更新穎的呈現手段,讓非遺文化與更多人尤其年輕人實現“親密接觸”。

□ 本報記者 顏穎 付奇 陳月飛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非遺 傳承 旅游 遺傳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三州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无广告 |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 久久人精品婷婷香蕉 |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