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雙一流”這樣評:不算總分注重多維指標 不搞排名但要優勝劣汰
學生參加北京大學2020年開學典禮。新華社記者 任 超攝
國防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實驗室探討設計方案。新華社發(何書遠攝)
自2016年實施以來,中國首輪“雙一流”建設進入收官階段。根據要求,“雙一流”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而如何評價“雙一流”建設成效引人關注。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下稱《評價辦法》),釋放出明確信號:“雙一流”評價不算總分、不搞排名,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克服“五唯”頑瘴痼疾,以中國特色的成效評價體系引導高校和學科爭創世界一流。
關注內涵建設
聚焦服務貢獻
2017年,中國將“211工程”“985工程”及“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即“雙一流”建設。首輪“雙一流”建設確定建設高校137所、建設學科465個,以5年為一個周期,并從2016年開始實施。
《評價辦法》指出,“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是對高校及其學科建設實現大學功能、內涵發展及特色發展成效的多元多維評價,綜合呈現高校自我評價、專家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結果。
不唯排名、不唯數量指標,堅持一流目標、關注內涵建設,是此次“雙一流”建設評價的重要原則之一。對此,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表示,一流大學不僅要在可比性指標上表現優異,更要在內涵建設上下足功夫。
“項目不是越多越好,經費不是越多越好,論文不是越多越好。高校只有選擇內涵式發展才能做出品位來。”邱勇說,教育的長周期性決定了大學要更加關注長遠目標,做真正有價值、有長遠意義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
同時,《評價辦法》明確以需求為導向,聚焦服務貢獻,考察建設高校主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探索前沿科學問題和解決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尤其是基礎研究取得“從0到1”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情況。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說,我國目前在諸多領域面臨“卡脖子”問題,基礎研究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存在缺失,高校要全面提高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高校必須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等指標,強調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發展以及區域發展需求。
“推動原始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需要在‘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中引導學科凝練發展特色,鼓勵原創性研究布局,而不是在學科建設上一味求大求全。”許寧生表示。
采用先進理念
激發內生動力
根據《評價辦法》,成效評價由大學整體建設評價和學科建設評價兩部分組成。其中,大學整體建設評價分為人才培養、教師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6個方面,學科建設評價則考察建設學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教師隊伍建設4個方面的綜合成效。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瞿振元說,由于教育系統的復雜性、評價視角的多元性,教育評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情,甚至是一道“世界難題”,但也存在不少共識。
“基于這些共識,‘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采用了先進理念和現代技術,為‘雙一流’建設的目的服務。”翟振元表示。
“從現有國際大學排名體系來看,其指標普遍存在重理工科、輕人文社會學科;重科學研究、輕立德樹人;重統一測量、輕分類考察;重國際標準、輕中國特色;重顯性指標、輕服務貢獻等問題。”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平文說,《評價辦法》突出質量、服務和貢獻,樹立了正確的評價導向,有助于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評價中國標準。
例如,在科學研究評價上,《評價辦法》強調要綜合考察高校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發揮的主力軍作用,以及面向改革發展重大實踐,推動思想理論創新、服務資政決策等方面的成效。
而在人才培養評價和教師隊伍建設評價方面,《評價辦法》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考察標準,突出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唯項目”的傾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曹淑敏表示,《評價辦法》引導高校圍繞國家需求布局科研體系,推動科研活動從自由探索的“布朗運動”向需求牽引的“同向協同”轉變。
“國防科技建設不同于常規科研,不能簡單地用經濟效益衡量,更不能以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作為唯一評判,要看高校能否打造出國之重器,是否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曹淑敏說。
“‘雙一流’建設目標的達成,不是靠行政發文‘宣布’或學校自我‘宣稱’,也不取決于學校規模大小和學科布局結構是否綜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秉林說,“雙一流”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鍵是要激發學校內生動力,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優勢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和辦學聲譽得到國際學界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呈現“診斷報告”
強調動態調整
《評價辦法》指出,“雙一流”成效評價將包括綜合客觀數據和主觀評議,分整體發展水平、成長提升程度、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同視角,考察和呈現高校與學科的建設成效。
翟振元指出,成效評價提出的三個維度是重要的創新點。“這三個維度,猶如描述一個物體運動狀態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一樣,可以更好地反映發展的狀態,給人以比較清晰的形象。”瞿振元表示。
《評價辦法》明確,整體發展水平,考察高校和學科建設的達成水平;成長提升程度,考察高校和學科在建設周期內的水平變化;可持續發展能力,考察高校和學科的結構布局、特色優勢、資源投入、平臺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及制度體系創新完善、治理效能等支撐發展的條件與水平,體現發展潛力。
“評價結果不是一個排行榜,而是按不同維度、不同類型,以區間和梯度分布等形式綜合呈現、不計算總分的‘診斷報告’。”翟振元說,這種診斷式的評價能夠較好地綜合呈現評價結果,引導高校和學科堅持目標導向不動搖、堅持問題導向謀發展,踏踏實實搞建設。
盡管成效評價不計算總分、不發布排名,但《評價辦法》明確,綜合評價結果將作為下一輪建設范圍動態調整的主要依據。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相關部門將減少支持力度。
鐘秉林說,“雙一流”建設強調動態調整,堅持滾動競爭、優勝劣汰、注重持續改進的價值取向,有利于避免以往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產生的身份固化和“貼標簽”現象。
“一流大學不是一個永恒的稱號,其內涵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邱勇表示,一流大學建設是一個追求卓越的持續過程。歷史的經驗表明,世界高等教育的版圖隨著世界經濟社會格局的演變而不斷重塑。一流大學必須緊扣時代脈搏,抓住歷史機遇,始終保持自強奮進的姿態,在傳承中變革、在創新中成長。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評價 建設 雙一流 高校